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馨
《夏日木屋札记:一场跨越物种的生命对话》(以下简称《夏日木屋札记》)是一部由瑞典作家妮娜·波顿创作的自然散文集,翠绿色的封面渲染着夏天的气息。“一场跨越物种的生命对话”,封面上的这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旨。
作者就像一个优秀的编织大师,用一支文学的笔,细细编织出一块花布。花布的每一条经线、纬线,每个花色、图案都是一个物种,有的地方精细到每个物种的外形、特性、语言、神经系统等。书中的插图像一枚枚小纽扣、小胸花,别致精巧地点缀在书中,星星般闪烁。
木屋是母亲留下的“有生命的遗产”,是这本《夏日木屋札记》书写的大本营。小屋像一个圆心,大自然中各种物种的生命由此展开。
札记不是简单的随笔,此书的内容并非单纯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书中“涵盖了数百种来源、数千条常识信息”,但也正如作者所言,如果在“文中引用这些信息,本书就成了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一本文学散文,作者把阅读的书目当作书写内容的一个辅助说明,是有力的佐证。《蚁丘》《白鲸》《小王子》《柳林风声》等书目自然、恰当地出现在文中,使得整部书像一本书中书,厚重且艺术性极强。
在写鸟儿的迁徙时,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出现。“怎样改编才能让一本教科书变得生动有趣?怎样才能让金黄色的地形图以及描写气候和植物的段落变得鲜活起来?她的答案是,让动物回归自然。”拉格洛夫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作者就此将两部作品进行了对比。在进一步分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时,作者指出作品保持了动物的本性,由此证明“人类并不是地球生命的全部,也不能主宰全部”。
“在我看来……在现实生活中,鸟儿也像童话故事所描述的那般,轻盈如字母,敏捷如闪电,能穿过惊涛骇浪,越过辽阔大地,飞往心之所向。”作者自然流畅地将自己的所读所感所想相融。独到的见解与认知、智慧的语言在文中随处跳跃,引领读者出发,走向更广阔的自然,进入有深度的思考。
全书共六辑,辑一“小屋秘密初探”像一个序曲,缓慢地叙述着作者与松鼠、鸟儿的相遇;辑二“门外翅声不停”以蜜蜂迷人的舞蹈语言为主导,开启了一次蜂巢探秘之旅;辑三“墙上的蚂蚁军团”详细讲述了蚂蚁家族庞大而又精密的社会体系;辑四“海景阳台”走向广阔的大海,探究生命的起源;辑五“荒野的力量”描写狼、狐狸、獾这些野兽的特征与生存智慧;辑六“守护树”走向植物世界。
六辑,乍一看像漫不经心的排列,实则章章相连,从物种的生存、语言交流,谈及合作与沟通,并联想到与人类社会的相似和相关;六辑,从昆虫开始,以植物结尾,如一棵物种大树,让读者先看到昆虫这不可或缺的“枝叶”,再品味海洋与荒野如“树干”般粗壮又野性的生命力,而植物则是所有物种的“根”,深深扎入大地。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有参考的资料及阅读的书籍都是土壤。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地球妈妈不会厚此薄彼,她赐予每个物种以生存的权利、独特的交流语言和生存的环境。但“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必须以合理的比例存在”。本书启发人类细思“我们与蚂蚁在地球上的处境并无二致”;细品“每个生命都像一条小溪,永远介于过去和未来之间”。
充满哲思的语言、富有诗意的表达,流淌在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本书的翻译水准也因此可见。译者是以另一种语言在创作,优质的翻译无疑为本书锦上添花。
“在柔和的春光中,松树间的泥炭藓散发出淡淡的光芒,一种催人冥想的氛围笼罩着我……难道说,一睹自然的风貌和读诗一般,都会将自己置于某种意外之喜中吗?想着想着,我渐渐地进入了梦乡。”读着这样的文字,思绪怎会不随之飞翔?(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