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年喜《人间旅馆》:劳动、迁徙与诗意之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陈年喜《人间旅馆》:劳动、迁徙与诗意之书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7-24 09:58

  作者:桑梓

  诗人陈年喜没有被出名所改变。在前作《炸裂志》《微尘》被更多人读到后,他的名字出现在许多媒体的报道里。在媒体的采写中,他与王计兵、余秀华等同时代走红的创作者常常并列,作为打工诗人或“野生写作者”的代表。但与刻板印象不同的是,陈年喜的写作并不等同于苦难叙事,也不是迎合某种身份的媚俗之作。

  大地上的漂泊打工者书写

  他是一个本分、耐心、贴着经验去写,又有些苦吟派滋味的写作者。他的写作技巧并不时髦,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叙事方式,都更像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在写作中不回避现实的坚硬成分,采用正面强攻的姿态,这比炫技本身吸引来了更多的读者。他们从陈年喜的作品读到生活,读到自己,读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社会。说到底,真诚仍是陈年喜取信于读者的核心要素。

  许多读者对诗人陈年喜的认识,是从《炸裂志》这本诗集开始,矿山、皮村、秦岭、北京、大雪。陈年喜用153首诗歌,浓缩了一位创作者与劳动者对于尘世的思索。在诗歌之外,陈年喜的另一个主要创作领域就是非虚构。《微尘》《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与最新出版的《人间旅馆》都是非虚构题材。

  他的非虚构作品常发布在“人间theLivings”“澎湃湃客”“真实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平台,由于公众号篇幅与平台的潜在影响,他的部分非虚构稿件具有明显的媒体腔。反而是他更新在自己的账号,或者不以强戏剧冲突、热点选题为要素的文字里,流淌着更加个人化的东西。

  我曾根据自己的阅读范围,将陈年喜的非虚构创作分为三类。

  其一,是以叙事者“我”的亲历为故事来源的回忆型写作;其二,是具有类似媒体采写气息,用叙事者“我”的调查与纪实串联起来的写作;其三,是具有散文气息,更富有风格化、作者个性化的写作。

  在新书《人间旅馆》中,陈年喜书写的主体是大地上的漂泊打工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十九篇,其中既有陈年喜对矿工生涯时认识的各色人物的书写,也有他以黄栌、橡子树、年戏、苦荞等自然或文化元素展开的回忆。

  在自序中,他自陈“我这半生,与漂泊有关……作为行走求生计的人,几十年来以及今天,我总是在和旅馆打着交道,进矿前,下山后,所有来来去去的赶赴中。”旅馆是他串起漂泊生活的载体,也是一个远行人相逢的中介。

  延续《微尘》等前作的基调,陈年喜继续书写一个在北上广深之外,更接近大部分中国劳动者生存状态的世界。作者以记录者和亲历者的视角,呈现了矿工、马夫、淘金客、客栈主人、县城女人的多元世相。譬如:计划去喀喇昆仑山找玉的人,他们带着干粮和帐篷,沿叶尔羌河往上走,据说翻过山就是阿富汗;在山脚的岩石上打孔的工人,用炸药炸出一条便路,多年前,工人住过三块钱一晚的旅店,为省电,老板不让拉灯,上厕所看不见,需要点一支烟。

  一部绵延的工作志

  吹唢呐、打铁、炸山、淘金、开旅店……一部《人间旅馆》堪称一部绵延的工作志。陈年喜在书写矿工生活时,采用符合人物特质的对话、大量精准的生活细节,给予了读者一种可信的亲历感。

  例如《深山旅店》一篇,工头带着叙事者“我”和张锁上山去选洞址,三人带了一柄大锤、两根钢钎、几包炸药,陈年喜写三人对话。张锁:“这是上天,哪是上山。”我:“不行,路上力气都耗光了,到了地方也干不动活儿了。”工头:“那就找个人,帮我们背脚。”像这样的对话,看起来没什么文采,其实是很实的,这样的对话累积起来,人物的真实感才有支撑。

  也是在这篇里,有一个细节体现出陈年喜是在贴着人物写,而不是概括人物。这个细节出现在三人第一次见到开深山旅店的店主毛子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来人是一个中年,也许是青年,可能很长时间没有刮过脸了,胡子占据了三分之二的脸面……”如果是概括型的口吻,一般作者会直接写“来人是中年”,而不会有后面表示猜测的口吻。陈年喜这样写,会让读者更能够感到他们是在随着作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次探险之旅,而不只是干瘪瘪的概括。

  整篇《深山旅店》,其实就是围绕着毛子在写,写“我”和他的交集,写这家深山旅店背后不平凡的故事。这篇作品里,有一个看似闲笔的细节用得很妙。

  作者写矿坑坑口东边,“有两棵巨大的黄栌,像两兄弟,都有合抱粗。秋天的秦岭层林尽染,气象万千,但都以黄绿为主,唯有两棵黄栌的叶子是红色的……像两堆火焰。”有一回,毛子坐在黄栌树下吃烧鸡,红叶落下,他捡起叶子看了看,突然说:“要是将来能睡这两棵树,该是多好的事呀。”

  后来,毛子走了,去县医院查,回来后一个多月就不行了。那两棵挂着红叶的黄栌,在他死后成了棺材所需的木料。

  新作中的不足与变化

  相比起《微尘》,陈年喜在《人间旅馆》里的笔触更克制。书中有不少情节,如果爽文写手去写,很可能变成故事会或者控诉体,但陈年喜选择避开浓厚的抒情。

  陈年喜还善于将历史与今天发生的、两件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情结合来写,产生有趣的叙事效果。比如散文《阿哈,塔巴馕》:“曾听采矿工程部的老李头说,几千年前这里很繁华,匈奴、塞种、乌孙在这里打杀,生死,闹花灯一样。但那都是历史了,与今天无关,也与我们无关。我们找了家不起眼的小旅馆住下来,三个人要了一个大间,加上位置偏僻,讨价还价一番,算下来省了不少钱。”

  陈年喜的文字有民间味、生活感,因为他善于将地道的、民间的表达融入在比喻和对话里。比如写友人睡觉,他说是“羊膻味的鼾声”;写新疆的星星,他说“满天的星星杂乱无章,像翻了一地的花生,地太肥了,花生一颗颗都长爆了”;写四川朋友小邹对新疆星空的感慨:“看人家新疆的星星才叫星星,我们四川那叫啥鸡娃子星星!”

  读《人间旅馆》,我的另一个感觉是,陈年喜写结尾时更淡然了。在典型的类型化故事里,作者会在结尾里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比如英雄获胜、反派死去、荒诞之事落下帷幕。读者经常看到一个象征故事完成了闭环的收尾,或者欧·亨利小说那样的反转。在《人间旅馆》里,陈年喜写的结尾更像是淡淡的暂停,像一个中年人在古树下聊天,讲着讲着,到了饭点,就先抽身。

  故事收尾不再激烈,也不必有所升华,但更符合人生的况味。

  最后,若说这本书的不足,笔者以为有两点较为明显:其一,作者虽然把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区分度并不大,结构上的层次感并未得到很好的建立。其二,书中有一些篇目有凑数之嫌。譬如相比起《深山旅店》《老四》《缝衣记》,《忆黄土塬》《感冒记》就显得浮泛,没有把要写的东西很好地展开。

  这本书的不足,陈年喜在序言中也提到:“但要记录他们,也并非易事,因为我也是匆匆过客,萍水相逢,擦肩而过。所以这些文字,并不深入和完整,它像电影镜头,远观或拉近,多为匆匆一瞥。”当然,这段话也有作者自谦的成分。散文写作,或遣悲怀,或发幽思,或写人状物,或描梦言志。散文之于陈年喜,既是他对自我生命的提炼,也是他让一个个无名者个体生命展开的时刻。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写作继承的是“文以载道”的传统,但与其说是说教,不如说是唤起和提醒,提醒人们,这个世界还有这些血肉充沛的生活。(桑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视听体验过剩时代,体育电影何以重燃大银幕激情?

  • 李林荣:女频年代文现实主义叙事的新探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