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立历史与人性的秩序:《春秋乱》的三“重”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建立历史与人性的秩序:《春秋乱》的三“重”性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7-24 09:44

  作者:江飞

  在我眼中,潘军一直是那个不断打破自身设定的“斜杠青年”,他身兼作家、编剧、导演、书画家等身份,“一意孤行”,脚步不停,始终洋溢着挑战权威、超越自我、不屈不挠的先锋气质。在潘军看来,“认知高于表现”。一个小说家必须对表现对象和表现形式有所认识和创新,必须对语言和叙事格外用心,这也正是其40年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高质量创作的秘诀所在。最近出版的小说《春秋乱》,不仅圆满完成了他个人的“春秋战国秦汉三部曲”,更为当前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创作特色,我愿称之为三“重”性。

建立历史与人性的秩序:《春秋乱》的三“重”性

  一是重述传说。“传说”往往家喻户晓,但又常常是不可靠的。这种最不可靠的东西在潘军那里,成了一个大可怀疑和否定的对象。但是因为这些传说家喻户晓,它们大多根深蒂固。正如潘军在小说中所言,“推翻一个传说比摧毁一支劲旅还要艰难”。很多习以为常的事物,经年累月便形成了所谓“历史”。当然,潘军不仅是一位热爱历史的观察者,还是一位极为“顽固”的写作者。他在1999年完成以“楚汉相争”为背景的《重瞳》之后,对“赵氏孤儿”和“荆轲刺秦”这两个题材念念不忘。虽未动笔,但心中早已有了构思,直到2023年的秋天才终于迎来新的创作契机。与其说是“重温传说”,不如说是“解构传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重述传说”。之所以“重述”,是因为这些传说常常漏洞百出,甚至“泯灭了人性之光”。例如,程婴竟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去送死,荆轲竟然把匕首带进秦宫,诸如此类。这些反人性、反常识的破绽,构成了醒目的历史缝隙,为小说家提供了重述的可能。所以,潘军“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这三个传说来进行解构与改写,一个人去摧毁千军万马,推翻旧传说,重建新传说。

  二是重塑人物。重述传统的关键在于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传说中的程婴、荆轲与项羽,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为刻板的印象。要打破这种印象,必须对他们进行颠覆性的重塑。不得不说,潘军在重塑这些“有趣的灵魂”时,手法极为讲究。例如,程婴在传说中是一位愚忠的大臣,但在《与程婴书》中,他却被描绘成一个男人、一个情人、一个父亲;荆轲在传说中是“图穷匕见”的刺客,而在《刺秦考》中,他却变身为一个不为任何人卖命、拥有独立人格尊严的剑客;项羽在传说中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将军,但在《重瞳》中化身为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批评家张陵认为,这三位主人公都堪称英雄——宫斗中的平民英雄,抗暴中的侠义英雄,国家历史命运转折中的战争英雄。然而,他未指出的是,这三位人物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是“失败的英雄”。显然,潘军对“失败的英雄”情有独钟、惺惺相惜。无论是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项羽,还是以己为匕首、证明“能杀一个人”的荆轲,英雄无悔,虽败犹荣。最有意味的则是程婴,不再是京剧舞台上冤仇得报、皆大欢喜的忠臣,而是被亲生儿子反戈一击的可怜的父亲,最终只能“拄着拐杖在雪地里吃力地走着,一路对着旷野呼喊”。俗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往往书写的是“胜利的英雄”,而《春秋乱》却在为“失败的英雄”树碑立传,这既是对人物的重塑,更是对历史的重构。

  三是重构历史。童庆炳先生曾提出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尽管它往往难以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仍需尽力探寻,即使只能获得一些历史的碎片,这样的探寻也是有意义的。历史2作为历史典籍,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作者需要对其十分熟悉,并进行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拥有广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经过深度的艺术加工后,我们才能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真实感。《春秋乱》是“在扑朔迷离的历史缝隙中去寻找另一种解读的可能”,这“另一种解读”是潘军历时25年,通过对历史的揣摩和质疑,最终获得历史认知的过程,这彰显了历史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追寻的那个真实的历史(历史1)实际上不存在,或者即便它存在过,也早已消失不见。当下我们面对的,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历史2)或“另一种解读”(历史3)。这种观点显然与“新历史主义”不谋而合。

  传统历史主义研究者认为,文献记载的历史是可靠的,即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对于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等新历史主义者来说,历史只是一种话语,一个叙事文本,它与小说一样,是可以被虚构的。正如法国思想家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换句话说,潘军之所以能在历史的缝隙中“捕风捉影”,是因为他相信真实的历史既不在过去,也不在“史家之绝唱”,而在于重构历史的当下。司马迁通过《史记》重构了一种历史,他虚构了不在场的“鸿门宴”,或者说鸿门宴只是一个叙事文本。潘军的《春秋乱》也是一个虚构的文本,尽管与《史记》相隔千年,却殊途同归,正如司马迁所言“成一家之言”。历史的复杂性给小说家提供了虚构与重构的权利,而小说家的历史观和叙事才能也正是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更为吊诡的是,往往“虚构显得比史实更有分量”。

  春秋战国风云乱,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史是纷繁复杂的,人性同样错综复杂,而《春秋乱》以三“重”性,在混乱与复杂之中构建一种历史秩序和人性秩序。这种秩序承载着潘军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人性的深切洞察,以及对现实的深挚关怀。犹如先秦诸子,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试图以个人学说重建天下秩序。总而言之,潘军凭借其卓越的认知和表现力,重构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传统又现代的“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春秋乱》所蕴含的对历史的怀疑与批判、对人性的反思与洞察,也为当下的写作和生活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视听体验过剩时代,体育电影何以重燃大银幕激情?

  • 李林荣:女频年代文现实主义叙事的新探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