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江 飞
属于文艺评论的时代似乎真的来了!放眼望去,无论是文艺报刊等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每天的信息都在海量更新,铺天盖地的长评短论让人目不暇接。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因地制宜,基地建设、项目推进、评奖活动、研讨会等活动此起彼伏。专业文艺评论家、独立评论人以及业余评论爱好者等,唇枪舌剑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然而,深入其里不难发现,当下的文艺评论存在着“三失”问题。
一为“失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艺评论未能及时有效、义正词严地对文艺作品及不良现象等发声;二是文艺评论的话语脱离大众语言,沦为精致的话语游戏。相较于媒体派批评家队伍的相对自由和绝对及时,学院派批评家往往受制于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不得不在教学科研KPI之外兼职评论。尽管他们不辞劳苦,但具备“鲸鱼般吞吐量”的评论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浅尝辄止,因此难免有遗珠之憾。更重要的是,面对某些不良现象,那些不懂文艺的网络暴民常常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而学院派的批评家在面对真假难辨、是非混淆的网络暴力时,要么不屑、要么不愿、要么不敢直言。他们不屑与网民摆事实、讲道理,不愿为作家挺身而出,更不敢批评和纠正错误言论,选择明哲保身,结果导致几乎完全失声。这种局面最终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演愈烈。此外,那种堆砌经典、冗长繁复却缺少情感温度的评论,仿佛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能指游戏,与公众语言世界隔绝,将读者拒之千里。文艺评论的失语现象,最终将导致批评良知和批评精神的沦丧,进而引发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功能的缺失,最终造成文艺生态的失衡与畸形发展。
二为“失身”,即文艺评论和批评家丧失了自身应有的存在身份与独立品格,沦为文艺创作的附庸,成为各种利益的帮凶。长期以来,在普通大众或是某些评论家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文艺创作才被视为正餐,只有作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等艺术家才被奉为主角,而文艺评论则被视为餐后甜点。为了让某部作品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艺术家、出品方乃至地方政府,早已结成攻守同盟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所期待的,并非批评家的锐见,而是表扬家的溢美之词;不是对作品一针见血地剖析,而是不遗余力地赞扬。对创作和利益的依附与迎合,意味着批评家自我独立身份的丧失;而独立身份的丧失,则意味着独立精神的消失。“失身”的文艺评论或批评家,自然无法辩证深入地揭示作品的长短优劣,无法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自然也难以赢得作者和读者的尊重,最终导致批评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逐渐衰微。
三为“失心”,即文艺评论放弃了对作品核心价值的批判,沦为“空心的稻草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艺之心,即文艺创作的用心所在。换言之,文艺批评应当紧扣文艺的核心价值——艺术家的独特发现和独特体验,善于以自己的语言诠释这一核心价值,进而使文艺在整个文化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艺应当是直指人心的文艺。不同文艺作品的差异,归根结底源于艺术家对人心的发现和体验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评论文章一定是批评家对艺术家独特发现和独特体验的再发现和再体验。同时,评论必须揭示艺术家才能的本质,直言不讳地指出其“才能的滥用和误用”,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批评常识。然而,当下的文艺评论却常常“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政治正确”便能“一白遮百丑”,一句“故事精彩”便可以掩盖思想的贫瘠、形象的平面和形式的粗糙。究其原因,主要是批评家既缺乏对自我内心的深刻正视,也缺少对艺术家内心的细腻观察。由于对文艺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他们只能依赖言不由衷、言不及物的各种“理论”和“话术”来敷衍成篇。这样的文章写多了,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批评的空心化和无效化。
文艺评论不能“失语”“失身”“失心”,要想走出这样的误区或困境,就必须坚持为文艺发声,为自身代言,为文艺立心。明镜高悬,可以正衣冠、照得失;良药苦口,可以治疾病、调身心。批评即亮剑,批评即创作,批评即用心。批评家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的依附者、不良风气的沉默者、花言巧语的制造者,而要努力成为精品创作的引导者、审美风尚的引领者、人民大众的对话者。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独立身份,发扬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批评精神,要敢于光明正大地为正义发声,积极有效地介入文艺生产的全过程。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与创作者(表演者)、读者(观众)形成彼此关注、相互促进、心心相印的对话关系。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从更高的标准来看,批评应当升华为理论的批评,理论亦应转化为批评的理论。文艺评论不应仅仅停留在评论文艺、阐释作品的层面,而更应迈向理论建构的深远境界。“理论指导评论,多体现为阐释的功能,而理论功能的更大意义和价值,则在于通过理论的关照使评论家作出新发现,从而建构新的理论”。唯有如此,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代言、为文艺发声、为文艺立心,最终成为时代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作者系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