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视听体验过剩时代,体育电影何以重燃大银幕激情?
——国产体育电影疲软现象探析
作者:孙 萌
近日上映的好莱坞电影《F1:狂飙飞车》被不少网友评为“上半年最好看的商业大片”,开分斩获豆瓣8.5分。整部影片工整流畅,尽管主要人物轮番登场后观众便能猜到故事的结局,但震撼的比赛场面、极具真实感的观影体验,让人大呼过瘾。反观近年来的国产运动竞技类电影,一直深陷类型困境,缺少引起较大共鸣和反响的精品力作。在视听体验过剩的今天,这一专属于大银幕的动作电影,到底怎样才能在电影院里燃起来?透过《F1:狂飙飞车》的热映,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国产运动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
理念滞后:困于胜负,失于精神高度
体育电影应承担起传递先进体育伦理观的责任,这需要影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前沿理念。反观国内近几年的体育电影在理念传达方面明显滞后。有些影片明显带有励志煽情的基调,强调逆袭夺冠后高昂的民族情绪,有鸡血,没热血,电影理念甚至落后于提倡“体育救国”的《体育皇后》(1934)和倡导“全民健身”的《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体育皇后》强调“体育的真精神”,在导演孙瑜看来,“体育的真精神,是需要平均发展每个人的体魄,需要普及社会,绝不是要造成少数的英雄”。《F1:狂飙飞车》虽然也沿用迟暮英雄逆袭的美式模板,但通过男主桑尼对“心流状态”的追求,传递了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运动本身已成为人生信条。
体育运动题材电影不能局限于热血励志、国家召唤、赛场博弈等刻板呈现,应挖掘高于胜负、更具普世性和思辨性的主题,比如性别平等、种族平等、个人梦想、自由、和平与爱。《F1:狂飙飞车》讲述了一位退役车手重返赛场的故事。尽管情节看似简单,但叙事手法举重若轻,巧妙地融入了理想主义、自我实现、体育精神、传承、信仰、救赎等多重深刻议题。这些主题有机融合在中年车手挑战极限的剧情中,融化在主人公的人生境遇中,尽管老派,但没有说教意味。片中以第一视角呈现的人车合一的飞驰时刻,是为理想主义者加冕的时刻:当一个人纯粹为了热爱做一件事,生命被所热爱的事物赋予意义,这是幸福的,也是自足的。
人物缺乏区分度,主角身份单一
国内运动题材电影,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人物及人物关系设计得毫无差异。人物缺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核心角色立不起来,人物关系的设置过于简单,配角普遍工具化——教练必须狮吼,对手必须阴险,家属必须牺牲。《F1:狂飙飞车》在人物刻画方面则触摸到了赛车运动的灵魂。作为一项极致彰显男性气质的极限运动,赛车运动表面上激荡着勇气与激情,实则心理博弈与绝对专注力才是这项运动的底层要求。桑尼与年轻车手乔舒亚之间的碰撞,将F1赛场上特有的“队友即头号对手”的微妙张力表现了出来,充满节制,又酣畅淋漓。桑尼如师如父的存在,引导乔舒亚逐渐褪去青涩。二人之间“传承”的不只是竞赛策略,还有男性气质。这部电影本质上在讲一个男人在速度炼狱中的蜕变:一个躁动轻狂、不可一世的男孩,如何在无数次险象环生的赛道上吃尽苦头,最终成长为一个敬畏风险、把握分寸的男人。
除此之外,不断拓展人物类型是其突破困境的关键所在。体育电影主角不必局限于天赋异禀、道德完美的英雄,那些付出努力却未能登上领奖台的“失败者”,以及默默无闻的基层教练、陪练、服务人员等边缘人的故事,同样值得被讲述,以此丰富中国体育题材电影故事的表现空间。
类型嫁接生硬,表达核心失焦
近年来,一些体育电影尝试类型突破与观念创新,在片中融入喜剧、悬疑、爱情、家庭等类型元素,但未能做到有机融合,反而显得生硬、割裂,冲淡了体育主线。尤其是一些“喜剧嫁接型”类作品,仅仅依靠动作、台词、插科打诨等表层喜剧手法制造笑点,本质上更接近“段子喜剧”,让运动沦为了故事的背景板。
类型融合不能只停留于对类型元素的呈现。要想防止类型“走偏”,就要时刻抓住体育电影的“职人”属性,将运动技术难题与该类型的叙事套路紧密结合。观众大多带着对该项运动的猎奇心态和专业期待走进影院,然而,部分影片在呈现核心训练、作战策略等技术难度方面往往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暴露出此类电影在专业性和职业性上的不足,也难以让观众真正沉浸其中。这就要求电影在呈现关键情节时,应紧紧围绕技术难关进行设置,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真实感与震撼力的视听语言,使运动本身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魅力点。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电影面临新媒体冲击的当下,《F1:狂飙飞车》将一份独属于影像的、直击生命感知的原始冲击力释放了出来,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体验。这是一部为银幕而打造的电影。只要还有高质量的精品动作影片存在,电影院就不会消亡,电影行业也将一次次在困境中重生。中国体育运动电影能否诞生这样的爆款?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