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台剧+电影院”是否正在催生新媒介艺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舞台剧+电影院”是否正在催生新媒介艺术

来源:文汇报2025-07-23 09:31

  作者:凌 正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清舞台艺术影像能够帮助舞台剧突破空间地域的局限,把经典的舞台剧作品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更多观众有条件享受舞台剧的魅力。

“舞台剧+电影院”是否正在催生新媒介艺术

上图为高清话剧影像《初步举证》剧照。

  高清舞台艺术影像,是把话剧、戏曲等舞台艺术作品经过摄影机拍摄、后期处理之后,在大银幕上进行播放的一种媒介艺术形式。今年颇具话题度的《初步举证》就是典型的高清话剧影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艺术形式尚属新鲜,但事实上它在海外已发展数十年,进入中国也已有十年,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一番剖析。

  用镜头记录舞台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一部京剧纪录片。但是,当电影艺术走向成熟,尤其当商业电影成为大众电影的主流后,舞台剧影像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观影范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主要起到记录、保存、宣传经典舞台艺术的作用。

  近年来,欧洲逐渐利用当代影视技术拍摄舞台剧,并以商业电影的方式播出,逐渐发展为如今的高清舞台艺术影像。从舞台剧到舞台影像,这一媒介转换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便是可复制与可传播,作品有了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多的受众,而观众可以用相对实惠的价格,观看高清晰度、高水准的舞台演出。

  由此而来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高清影像在艺术性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它与舞台剧和电影有着怎样的关系?它能够被看作一种新媒介的艺术吗?

  首先,高清舞台艺术影像并非简单地用摄影机“记录”舞台,它还能够通过镜头语言,适当地强调或弱化舞台上的内容——这些镜头语言包括景别的变化、多视角拍摄与剪辑的运用。

  景别的变化十分直观,影像不光近距离记录了演员的表演,还通过大银幕将画面成倍放大,观众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细节。

  同时,影像还能够通过特写镜头,放大演员的情绪表达,从而强化表演带来的冲击力。当然,记录舞台的摄影机并非一成不变,拍摄组往往会用几个或十几个摄影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舞台,这进而为剪辑提供了基础。所有的镜头语言最终都聚焦于一个目的——精准地传达舞台剧的每一个艺术意图。

  我们能够看到,在《初步举证》中,当女主角在法庭上回顾被男同事强暴的经过时,景别在全景、中景和特写间无序切换,时而展现女主角在舞台上茕茕孑立的无助,时而又特写她失去血色的面孔和颤抖的肢体;镜头也在多个视角之间快速剪辑拼接,跟随女主角局促、激动的动作,令观众也感到眩晕、烦躁。

  更进一步说,舞台剧与影视的结合,不仅能够强调或减弱舞台效果,还能够制造新的艺术语言。

  一般情况下,舞台剧的观众都在舞台的前方或斜上方,摄影机的拍摄视角也基本在这一范围内,这还原了观众观剧的一种理想视角。但是,在不少舞台剧影像中,摄像机可能对准观众,他们入场、观剧时候的情态也会成为影像的一部分。在呈现角色间的对话时,传统观众往往只能在旁观者视角上观看对话,但摄影机镜头却能交替拍摄对话中的演员,从而呈现角色在对方眼中的模样,这种切镜方法在影视剧中很常见,但对于舞台剧而言却是头一次。

  除却寻常的观赏视角外,影像还可以呈现某些不可能的视角,例如俯拍舞台——在一部讲述城市规划师的话剧影像《直线偏执狂》中,垂直于舞台的镜头呈现了一张铺展在舞台上的纽约市地图,它帮助观众直观地看到主角是如何改造城市的;而此后,剧中角色踩在地图的“市中心”与“郊区”的表演,就有了权力中心与权力边缘的隐喻。

  即便只是寻常的拍摄技法的运用,也可能让观众的观剧体验发生剧变。在俄罗斯经典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舞台背后设置了一块巨大的显示屏,显示屏上播放着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对于现场观众而言,屏幕上的视频只起到背景和环境渲染的作用,因为全景视野能让他们始终意识到这是一场舞台剧,但高清影像的镜头却可以缩小景别,把舞台排除在外,只拍摄演员和屏幕,让观众产生一种看影视剧的错觉。

  另外,随着高清影像被更多人接受,舞台剧也为影像呈现做出了改变。由于镜头能够呈现舞台和演员的更多细节,因此被安排进行高清影像录制的场次,演员的妆造要求会更高,力求不出现瑕疵。编剧和导演还可能为拍摄而调整剧本。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利亚向薇奥拉表白的一场戏原本发生在花园中,但到了高清摄制版中却发生在一处三角构图台阶上,这样的改动让镜头里的画面有了独特的几何美感。

  当然,舞台剧影像也无法呈现舞台剧全部的魅力。经典舞台剧的每一场表演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段内容,不同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表演各有特点,但影像往往只能记录最符合标准化需求的那一场。另外,对于传统舞台剧观众而言,目光可以随时在整个舞台上自由移动,而影像则可能限制这种自由的审美眼光。甚至对于某些戏曲作品而言,舞台之外的器乐演奏也是颇具欣赏价值的一部分,但却可能被影像所忽略。经典舞台剧与高清影像二者间的区别,一部分来自于舞台影像艺术的不完善,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二者本身的媒介差异,难以弥合。也正因如此,舞台剧影像可以成为当代观众靠近经典舞台艺术的中介,熟悉影像艺术的观众通过它们,逐渐了解舞台艺术,并更多地走进剧院感受经典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清舞台艺术影像能够帮助舞台剧突破空间地域的局限,把经典的舞台剧作品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更多观众有条件享受舞台剧的魅力。我国有着悠久的舞台剧文化传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同样也有许多文艺工作者从事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剧种的创作,但受限于地区、价格、接受门槛等因素,这些作品往往只在小众圈子里传播。而《初步举证》在中国院线的票房成功可以说明,高清影像这样的新大众艺术媒介能够为舞台剧带来助益——当然,这有赖于一套将舞台艺术与影院艺术相结合的新形式。

  但是,我们不应盲目高估新形式的潜力,高清舞台剧影像在“生产-消费”层面的现实状况是不容忽视的。制作一台高质量的高清影像,其花销动辄上百万。以NT 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为代表的制作方,之所以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影像,在于他们有着持续的舞台剧创作能力、全球范围内庞大的戏剧爱好群体以及成熟的营销和接受体系(如点播模式、明星效应、教育市场等)。如今,中国的舞台剧市场正在逐渐扩大,一些年轻观众也愿意走进剧场观剧,而某些出色的舞台剧也屡屡“出圈”,一票难求,这是舞台艺术进一步发展与传播的市场基础。高清舞台艺术影像能够成为舞台剧的助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须复制这一模式,更重要的启示在于,它提醒着中国文艺工作者,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并不能只依靠小众圈子或几件“爆款”,它应该产生于成熟的文艺生态,这包括较大规模的受众与创作者,较完善的生产消费模式,对于剧作创新的鼓励与支持,以及整体艺术氛围和素养的培育。在这个基础上,新媒介、新形式所初步展现的潜力才可能成为滋养我们行业的现实。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博士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雁回时》:女频叙事的低回与困境

  • 《扫毒风暴》:正义追猎中的时代镜像与生命重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