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石上史诗”融入时代洪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让“石上史诗”融入时代洪流

来源:大众日报2025-07-10 10:43

  作者:石念军

  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近日,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济宁武氏祠,称其为“石刻上的华夏文明”,山东丰富的石刻文化资源再次引发关注。

  作为石刻文化的重镇,山东不仅有数量居全国首位的秦汉碑刻,而且类型丰富、规模庞大、水平卓越。泰山岱庙,《李斯刻石》以残存的“9个半”字,实证2000多年前的封禅历史;曲阜孔庙,两千年前的《乙瑛碑》记录了汉代尊孔盛典;经石峪里,逾千平方米的花岗岩溪床上镌刻的整部《金刚经》,以“大字鼻祖”名扬世界;莱州云峰山上,郑道昭的《郑文公碑》开创魏碑新风……

  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瑰宝如一部部“石头百科全书”,是齐鲁文化的历史印证,也封存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从这个角度讲,武氏祠被关注不仅是武氏祠的幸事,更为推动山东石刻文化加速融入当下创造有利契机——

  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让石刻“活起来”。设想一下,通过手机App扫描一块古碑,屏幕上立刻浮现出清晰的释文、生动的历史背景动画,甚至能听到专业学者的深度解读。眼下,这种“智慧导览”正在成为现实。山东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通过对馆藏画像石、碑刻、圆雕石刻等各类石刻文物进行三维、二维数据扫描,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数字化的文物数据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利用。如精选珍贵石刻文物制作数字拓片,建立馆藏汉画像石的内容主题素材库,制作动画视频,对长清大街汉画像石墓进行数字虚拟复原,复原作品已经应用在“汉画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的多媒体展示中。

  内容创新,深度挖掘石刻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多元内容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石头本身没有感情,但那些文字和画面无一不是鲜活的历史和炽热的情感。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博单位和文化机构,注重文物题材的舞台演绎和数字化传播。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简牍探中华》《帛书传奇》等文化节目,通过话剧、舞台剧等形式,讲述史料典籍背后的故事——帝王的雄心、书家的痴情、工匠的巧思、古人的悲欢等活灵活现。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泰山经石峪的千年沧桑、郑道昭父子在云峰山的艺术追求、武氏祠画像石描绘的汉代生活长卷等打造为形象生动的内容IP。

  文旅融合,设计主题鲜明的“山东石刻文化之旅”,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书法朝圣之旅”可以串联泰山(经石峪)、莱州云峰山(郑文公碑)、平度天柱山(郑文公上碑)、曲阜(汉魏碑刻),让书法爱好者一路追寻书体演变的足迹;“汉画像石探秘之旅”可贯通济宁(武氏祠)、枣庄(汉画像石馆)、临沂(吴白庄汉墓、银雀山汉简),揭开汉代社会生活的神秘面纱。摒弃走马观花、引入深度体验,还可以推出拓片制作体验,感受墨香与石韵的交融;利用VR技术“化身”古代工匠,体验在坚硬山岩上錾刻的艰辛与智慧,这都有助于山东石刻文化的出圈。

  融入当下,丰富石刻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对当下生活的滋养与影响。山东石刻中蕴含的书法艺术、精美纹饰、历史故事,是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记者日前到泰山·东岳山居调研,其主理人谢云燕正在尝试将泰山石刻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各种手串和挂件受到粉丝的好评。是不是可以借鉴“故宫猫”“敦煌飞天”等IP样本,为泰山石刻或武氏祠画像石打造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系列绘本、动画短片甚至轻游戏,让青少年在趣味中接触传统文化。

  多元传播,拥抱新媒体扩大影响面。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可以邀请文化学者、书法名家、文博达人,在商业平台制作系列短视频,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我为家乡石刻代言”的参与热情。

  让沉默的石刻瑰宝“活”起来、“火”起来。相信随着多方力量的协同助力,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齐鲁文明史,一定能成为每一个山东人文化自信的底气,散发出独特光芒。(石念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地球特派员》:困在合家欢里的孤独突围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笑料拼盘难掩内核空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