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石念军
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近日,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济宁武氏祠,称其为“石刻上的华夏文明”,山东丰富的石刻文化资源再次引发关注。
作为石刻文化的重镇,山东不仅有数量居全国首位的秦汉碑刻,而且类型丰富、规模庞大、水平卓越。泰山岱庙,《李斯刻石》以残存的“9个半”字,实证2000多年前的封禅历史;曲阜孔庙,两千年前的《乙瑛碑》记录了汉代尊孔盛典;经石峪里,逾千平方米的花岗岩溪床上镌刻的整部《金刚经》,以“大字鼻祖”名扬世界;莱州云峰山上,郑道昭的《郑文公碑》开创魏碑新风……
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瑰宝如一部部“石头百科全书”,是齐鲁文化的历史印证,也封存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从这个角度讲,武氏祠被关注不仅是武氏祠的幸事,更为推动山东石刻文化加速融入当下创造有利契机——
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让石刻“活起来”。设想一下,通过手机App扫描一块古碑,屏幕上立刻浮现出清晰的释文、生动的历史背景动画,甚至能听到专业学者的深度解读。眼下,这种“智慧导览”正在成为现实。山东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通过对馆藏画像石、碑刻、圆雕石刻等各类石刻文物进行三维、二维数据扫描,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数字化的文物数据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利用。如精选珍贵石刻文物制作数字拓片,建立馆藏汉画像石的内容主题素材库,制作动画视频,对长清大街汉画像石墓进行数字虚拟复原,复原作品已经应用在“汉画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的多媒体展示中。
内容创新,深度挖掘石刻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多元内容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石头本身没有感情,但那些文字和画面无一不是鲜活的历史和炽热的情感。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博单位和文化机构,注重文物题材的舞台演绎和数字化传播。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简牍探中华》《帛书传奇》等文化节目,通过话剧、舞台剧等形式,讲述史料典籍背后的故事——帝王的雄心、书家的痴情、工匠的巧思、古人的悲欢等活灵活现。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泰山经石峪的千年沧桑、郑道昭父子在云峰山的艺术追求、武氏祠画像石描绘的汉代生活长卷等打造为形象生动的内容IP。
文旅融合,设计主题鲜明的“山东石刻文化之旅”,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书法朝圣之旅”可以串联泰山(经石峪)、莱州云峰山(郑文公碑)、平度天柱山(郑文公上碑)、曲阜(汉魏碑刻),让书法爱好者一路追寻书体演变的足迹;“汉画像石探秘之旅”可贯通济宁(武氏祠)、枣庄(汉画像石馆)、临沂(吴白庄汉墓、银雀山汉简),揭开汉代社会生活的神秘面纱。摒弃走马观花、引入深度体验,还可以推出拓片制作体验,感受墨香与石韵的交融;利用VR技术“化身”古代工匠,体验在坚硬山岩上錾刻的艰辛与智慧,这都有助于山东石刻文化的出圈。
融入当下,丰富石刻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对当下生活的滋养与影响。山东石刻中蕴含的书法艺术、精美纹饰、历史故事,是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记者日前到泰山·东岳山居调研,其主理人谢云燕正在尝试将泰山石刻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各种手串和挂件受到粉丝的好评。是不是可以借鉴“故宫猫”“敦煌飞天”等IP样本,为泰山石刻或武氏祠画像石打造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系列绘本、动画短片甚至轻游戏,让青少年在趣味中接触传统文化。
多元传播,拥抱新媒体扩大影响面。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可以邀请文化学者、书法名家、文博达人,在商业平台制作系列短视频,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我为家乡石刻代言”的参与热情。
让沉默的石刻瑰宝“活”起来、“火”起来。相信随着多方力量的协同助力,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齐鲁文明史,一定能成为每一个山东人文化自信的底气,散发出独特光芒。(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