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秦 毅
近期,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秦腔,在人们的掌心中找到了自己的最新表达方式——百年剧社西安三意社推出了国内首部非遗秦腔戏曲题材竖屏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对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秦腔经典剧目《火焰驹》来说,这是该剧再次在时代的进程中成为“吃螃蟹者”。
1957年,全国第一部秦腔彩色电影《火焰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机。电影上映后,很快轰动全国。如今,36集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在央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播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以数字技术为纽带,通过年轻观众喜爱的分集剧情、弹幕互动等方式开启。
《火焰驹》是西安三意社的“看家戏”。脱胎于此的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由西影传媒、西安三意社等出品,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侯红琴,携马路路、王战毅、屈苏红等一众一级演员为剧中人物配唱。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秦腔+微短剧”是秦腔艺术的创新尝试,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也是传统戏曲“活态传承”的突破口。借助影视化的表达,可以让秦腔更好地跨越地域和年龄限制,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
除《火焰驹》外,西安三意社的另外三部秦腔经典剧目《三击掌》《三意社》《翰墨忠烈颜真卿》入选了“2025西影微短剧重点项目”,助力探索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影视短剧的跨界融合之路。
“如何将一部近3小时的大戏作品,用短短几分钟一集的节奏,解构为短平快的微短剧作品,是打造微短剧时面临的最大挑战。”该剧音乐总监刘戈兵表示,原本的舞台唱段中有大量大篇幅唱段,但在以短小精悍为“生命准则”的微短剧中,悉数容纳这些唱段显然不现实。于是,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对唱段进行了精编和调整,让唱段长度保持在40秒左右,适应与贴近普通观众观看微短剧的需求。
以影视化表达重塑戏曲虚拟美学,适配移动终端观看习惯,是“大戏”变“短剧”的关键之处。比如,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以边关告急、奸臣当道的权谋主线贯穿全剧,巧妙融入李彦贵与黄桂英的“戏曲式爱情”支线。每集开篇采用“弹幕体”悬念设计,如“奸臣竟敢伪造圣旨”“尚书府惊现血书”等互动式标题,配合剧情发展适时插入秦腔经典唱段,形成“戏剧冲突+非遗展演”的复合型结构,引导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感悟戏曲艺术。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变革的基础上,作为审美情感传播的各种形式需要改变自己以适应和利用新媒体,从而形成新的审美传播形态,戏曲也是如此。”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表示,戏曲微短剧是微短剧的一个类型,既有戏曲的特征,又有微短剧的特征。它要适应人们个体性、碎片化、快节奏的审美接受需要,还要让人们感受到作为地方性、写意性、综合性和主要表现为体验性艺术的戏曲之美。
脱口而出的秦腔唱段、秦腔风格的配乐,仅从听觉的效果上来说,《火焰驹之烈焰不灭》就是一部凝缩后的秦腔剧。然而剧情中不断冒出的“戏剧冲突”,以及大量人物局部特写镜头等,又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典型的网络竖屏微短剧。
据悉,为了让更多观众通过微短剧的形式走近秦腔、了解秦腔,《火焰驹之烈焰不灭》从编剧、作曲、唱腔、录音以及演员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贴近时代的考量。“一是让古老的秦腔表现出青春靓丽的‘姿态’;二是剧情在保留原本经典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更加凸显家国情怀;三是在花脸唱腔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同腔不同调’调整——从F调降为D调,这样让‘嘶吼’‘泼洒’的声音不那么厚,让全国观众都能接受。”刘戈兵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快节奏、强刺激、数字化的现代审美需求,利用新的表现手法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丁科民说。
“载体革新让戏曲走进手机,手法突破用影视语言解构程式化表演,核心是受众‘破圈’,让年轻人爱上戏曲。”在侯红琴看来,创新与坚守、大戏与短剧,绝不是反义词,新媒介的出现,召唤古老的秦腔艺术进行新的表达探索。
《火焰驹之烈焰不灭》的成功,给制作方带来极大的信心。接下来,西安三意社、西影传媒还将推出更多秦腔微短剧,不断探索戏曲“微短剧化”的发展路径。(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