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众剧种直播走红后,如何守住线下热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小众剧种直播走红后,如何守住线下热度?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07-08 10:08

  作者:杜衣杭

  “小众剧种”通常指流传范围较窄、受众规模较小的戏曲种类,与京剧、越剧等全国性大剧种形成对比。随着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与创新传播,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小剧种如婺剧、歌仔戏、采茶戏,通过跨界融合、数字赋能和年轻化表达,借助各大网络平台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当小剧种凭借短视频和直播收获广泛关注后,如何突破一时热度的局限,真正实现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市场的有效转化,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当前戏曲传承发展中迫切的实践课题。

  近日,有主流媒体新媒体账号发布了一段婺剧《三打白骨精》的变装视频,引发网友关注,3天便获111.5万点赞,不仅带动婺剧直播热度持续上升,更给一批以地方戏为创作题材的新锐主播带来一定热度。不少新生代主播通过记录排练日常、开放观众点戏、展示精彩扮装等多元创新的演绎形式,让曾经小众的地方剧种焕发出不错的传播活力。

  一些小众地方剧种的传统演出多集中在春节、庙会等民俗节庆期间,主要由民营院团传承维系,长期面临“小众化”的发展困境。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兴起,这种季节性演出模式正在被线上常态化展演所补充,地方小剧种也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凭借着视听奇观,逐渐从乡间戏台走向全国观众的视野。花鼓戏《大碑塘》的悬吊特技、打城戏《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掷铙钹、婺剧《三打白骨精》的跌扑翻打等,这些承载着古老民俗记忆和神秘色彩的舞台样貌,以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好奇。有网络博主聚焦戏曲的“网络热门文化现象”,通过专业视角系统阐释传统表演中奇观化呈现与绝活技艺的当代传播价值,进一步为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框架。

  然而,当观众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接触这些戏曲文化内容后,却往往面临着线上线下体验割裂的困境,数字端的火热传播未能有效转化为线下剧场的观众流量,两者之间缺乏顺畅的转化通道。比如,某知名婺剧短视频博主虽然通过内容创作积累了大量粉丝,但其带货选品多以充电器、抹布等日常快消品为主,而非演出票务、文创产品等能够反哺行业的文化消费,与戏曲的商业转化环节存在明显错位,使得流量价值在转化环节大量流失。这种运营模式导致其难以将线上关注有效转化为线下消费,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传播者的产业价值,也折射出传统戏曲亟待构建从线上流量到线下体验的可持续转化机制。

  院团演员和民间艺人作为网络直播的重要力量,凭借其自发性和亲和力,有效搭建起观众与剧团之间的互动桥梁。据悉,某地国有院团硬性规定演员每月完成固定时长的直播任务,导致内容质量下滑,不仅未能有效推广戏曲艺术,反而因表演敷衍、互动不足引发观众负面反馈,损害院团形象。另有博主利用“戏曲中道具的失误把真人铡了”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流量,实际内容却与戏曲艺术无关,不仅误导观众,更消解了传统戏曲的文化价值。应鼓励流量主播着力提升戏曲直播的艺术品质,对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主播给予官方认证和流量扶持,减少乃至消除“以噱头换点击”的短视行为,引导观众关注剧目本身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其线下观演的意愿。

  如有博主自觉承担文化传播使命,通过融合剧目展演、后台探秘、方言教学等多元内容,保持了“方言为魂”的剧种特色,又以生活化表达消解人们对传统戏曲的疏离感,成功构建起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还有博主以家庭为演出单元的创新模式,通过夫妻对唱、祖孙同台等生活化的场景呈现,将戏曲表演还原为质朴的家庭文化生活,展现了戏曲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生活共鸣。

  应当充分利用头部主播的流量优势,通过“台前+幕后”的多维直播模式呈现剧团整体的艺术水准与发展现状,使人们对完整的现场演出产生更强烈的期待。可以创新性地在直播界面智能嵌入演出票务预约浮动窗口,构建“即看即购”的消费场景,以“文化带货”的形式实现线上流量与线下观演的无缝衔接。可以依托网络直播实时互动、场景渗透和跨域传播的优势,通过设立线上专属通道精准承接流量,并与博物馆、商业街区、文化馆等文化空间开展深度合作,分时段构建多元化的线下活动矩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从短视频平台变装视频的火爆“出圈”到直播平台的常态化展演,小众地方戏剧种正经历着从地方戏台到全民关注的华丽蜕变。相关从业者需要在坚守艺术本真的前提下,打造契合当代审美的体验场景,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吸纳更多观众,完成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创新的价值升级。(杜衣杭)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