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浓油赤酱弄何园——从不同评判标准看《酱园弄·悬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浓油赤酱弄何园——从不同评判标准看《酱园弄·悬案》

来源:艺评空间2025-06-30 10:27

  作者:左 衡

  影片《酱园弄·悬案》(下称《酱》)在夏至节气上映,开启了2025年暑期档的大幕。此片先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继而成为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兼有著名导演和全明星主创阵容,虽然姗姗来迟,引起的观众关注和市场期待不容小觑,这在当下实属难能可贵。

  几乎与海外展映和国内点映同时,便听到关于此片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否定的,认为它的故事和人物均杂乱无章,令人如坠五里雾中,无法获得愉悦与满足。一种是肯定的,认为它的主题有现代价值,人物有深度,表演有新意,影像有质量,概言之,它象征着更高级的审美趣味,等等。随着该片正式上映,两种声音的争执有趋于激烈之势。

  首先应该强调一个常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要想对这部影片有所表达——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亲自去影院观看原片是基本条件。对于看过的观众来说,一方面当然获得了评论的资格,另一方面,还应该再提醒一个经常被一般观众忽略的盲点:“我喜欢与否”和“影片质量高低”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基于个人的趣味,是主观的;后者基于艺术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标准,趋向客观。“我喜欢或不喜欢《酱》”之倾向,不能置换为“《酱》质量好或不好”之判断。

  在当下,随着电影文化的普及、自媒体应用的普遍、个体表达欲的被刺激,“人均影评人”的现象正在发生。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总可以为自己的主观倾向寻找到话语、话术,将其兑换成仿佛客观、斩钉截铁的判断。因此,善良的观众们如果想进一步获得判断影片质量的能力,也就不得不多费点力气,弄明白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评论背后其实存在一套标准系统。

  以围绕《酱》的争辩为例。大多数的否定声音,或有意或无意,是以类型片的标准展开批评的。作为一种定位于大众审美趣味、采取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追求市场回报的电影产品,类型片必然要内容通俗易懂、形式久经锤炼、足以娱乐观众。即便有更高艺术追求的超类型之作,也不能脱离这套标准太远,否则,就是自绝于文化工业规律了。假定《酱》定位在类型片,那么按照上述标准,它显然不能达到。原因之一,《酱》的剧情,没有扣紧题材本身自带的刑侦探案和悬疑,观众既看不到设计完美犯罪的凶手,也看不到机警睿智的侦探,于是无法享受到先紧张后释放的刺激。之二,由于不断地交代时代背景、快速地切入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观众需要在各种知识系统间切换,几乎不能获得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的体验。不能达标的类型创作,大众会自动疏远之。

  对《酱》表达肯定的声音,其基本立场正是自觉放弃类型片的标准,转而采用艺术电影的标准。假定《酱》定位在艺术电影,那么内容深奥、形式新锐、面向小众(如知识分子、迷影人群等),才是其追求的目标。以类型片的通俗美学衡量之,无异于缘木求鱼,自然无效。当然,这也就先天带来一个同样的市场后果:大众会自动疏远之。

  正如数量庞大的类型片并不必然、更不全部能得到大众的喜爱,为数不多的艺术电影也并不必然、更不全部能得到小众的认可。《酱》的尴尬在于,维护它的那部分小众,没有给出足以支持它在美学和文化层面矗立的理由;批评它的那部分小众,倒是指出了电影语言层面确实存在许多难以自辩的征候。其中最多被提及的问题,还是人物。顺便说一句,一般而言,类型片情节重于人物,文艺片或艺术电影则人物重于情节,所以这类批评倒很可能切中肯綮。

  片中人物,以及对人物的叙述,的确令人不解。即以女主人公詹周氏为例,她的若干行为从心理学上讲逻辑不能自洽。仅举一处重要细节:詹周氏在被警察局长薛至武毒打之时,拉过薛的手摩挲自己的脸颊,影片随即闪回倒叙,这一行为是詹周氏丈夫“大块头”毒打她时忽又心生怜惜的下意识动作。詹周氏复刻这一情景,既出于免遭凌虐的目的,又在薛和丈夫之间建立了所谓异质同构性,为观众解读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但是,假如詹周氏的受虐心理状态已经达到不能判断薛和丈夫是否有别,那么她在后边剧情中表现出的冷静、强悍、机敏等心理素质就不能使人信服了。由于影片大量重要的场景、段落,都建立在詹周氏的主观视角之基础上,观众如果要完成叙述视角认同,她是最主要代入者和支点,所以詹周氏心理活动的状态和逻辑必须经得起推敲。以此类推,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动机等,也同样需要仔细考量。

  相比之下,反倒是几个配角,因为不必要塑造成为立体式的人物形象,只需出现一鳞半爪,反倒不会露出破绽——或者虽然也有破绽,但在观众不介意的范围之内。那个游走于教堂和监狱之间、绝不浪费一星半点资源、从死亡中折算出价值的西洋嬷嬷,便体现出中国叙事学里特别推崇的“传神写照”意趣。然而,这个角色走过暗夜广场时,却又给了一个仰角拍摄的构图,骤然高大上起来。视听语言的反常规,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至少这一处对邪魅角色的仰拍,笔者想不出理由来。

  当然,对于明确表态“我喜欢《酱》”的小众,总可以找到为其辩护的话语。但正如网络熟语所说,“解释就是掩饰”。笔者承认,一众演员贡献了非常好的表演,技术制作也极其精良,只是这些不能构成判定一部影片是精品杰作的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条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宣发方唯有凸显必要条件、炒热场面,这就很无奈了,同时也对宣发环节的信誉造成一定损害。

电影《芝加哥》(美国,2002)剧照

  还有一种常见的评论方法,叫做“对标”,即找出一部有可比性、公认成就很高的影片来,两相对照。由于影史佳片极多,对标之标本也往往出自“各花入各眼”的个人印象。要让他人认可信服,也要讲清楚道理。就笔者而言,如果把人物设定、形式奇观、空间场景、伦理反思、社会弊病等等作为关键词,那么《芝加哥》(美国,2002)是可以拿来对标的。甚至一些重要场景的处理,尤其可以做细读式的比较。

  标准系统的最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量题材和主题。在涉及具体历史和社会命题方面,《酱》调用的资源为中国独有:苦苦咀嚼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女性生存困境,并与当下的女权主义表达做了不加掩饰的呼应。但它又对故事发生年代的救亡主题、对造成女性困境的社会根源一笔带过。剧情中一直引用鲁迅,实际上拒绝了鲁迅。这时候,我们实际上又引入了历史的和伦理的参照系。

  《酱》的市场成绩还未尘埃落定,作为钟情中国电影的观者,笔者自然希望它能有更好的成绩;而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笔者又倾向于对它有所批评,因为批评往往也表征着对电影抱有希望。

  鲁迅有一句裴多菲诗歌的译文,看似无限悲情、实则充满勇气:“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读懂这句诗,我们看向中国电影的眼神也便不同于以往了。(左 衡)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