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机械狗翻跟斗,是戏曲的危机还是新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机械狗翻跟斗,是戏曲的危机还是新生?

来源:文汇报2025-04-23 09:18

  作者:黄启哲

  最近,几段婺剧演出视频火了。台上演的都是传统戏《虹桥赠珠》,只见哪吒和二郎神带上一只“机械狗”作哮天犬,穿着戏服倒立空翻的样子,着实抢戏。网友笑言“攻克了戏曲舞台没人演狗的难题”;也有人打趣台上演员的状态,“这三太子和杨戬憋笑憋坏了吧”。

  这是浙江金华一家民间剧团的创想。负责人直言是受到央视春晚扭秧歌机器人节目创意的启发,希望借由这样的表演让剧团和剧种更加出圈。这也不是婺剧第一次用高新科技在舞台“整活儿”。也是前不久,另一家婺剧团在演出《三打白骨精》过程中,干脆让无人机扮演变成蜜蜂的孙悟空,同样“笑果”十足。

  不过,“出圈”的目的是达到了,舆论反馈却褒贬不一。

  支持的一方认为:“如果不是赛博哮天犬,从来没听说过婺剧这个小众剧种”“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人机协作’,戏曲有何不可!”。

  而反对的网友则表示:“越是在变革时代,越是该守好自己的看家本事,不该舍本逐末,甚至哗众取宠”“哪怕出圈也只是图个新鲜,这样一来反而让舞台上真实挥洒汗水的专业演员成了背景板”。

  也有老演员担忧,机器取代人类完成翻跟斗等高难度动作,可能导致“技艺空心化”,使非遗沦为技术表演的附庸。这并非杞人忧天。试想一下,今天机器演出的是“哮天犬”,明天是不是就可以代替二郎神了呢?

  客观来说,两种声音都有道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是好事,但,赋能不是取代,也不是博出位。所以如何在戏曲舞台上真正把新兴技术用好,使之真正为艺术服务,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不是抢戏、做噱头干扰演出甚至动摇戏曲传承之本,是剧团掌门人应当审慎思考、艺术传承者应严肃对待的。

  要知道,戏曲的魅力恰在于“活态传承”,强调以人为本,手眼身法步的一招一式,不只是为卖弄绝活,更是借由技艺将戏文唱腔里的思想内涵与细腻情感精准传递。拿这次尝试机械狗的婺剧来说,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剧种,以文武兼备、文戏武做著称,视听体验独特而有韵味。

  各大剧种都有演出的“白蛇戏”“西游戏”等等,婺剧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比如婺剧的《白蛇传·断桥》,就被周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因其“唱煞白蛇,做煞青蛇,跌煞许仙”。其中,尤以白蛇青蛇的蛇步蛇行著称。饰演白蛇和小青的演员步子细碎轻盈敏捷,犹如蛇行水面,飘飘欲仙,着实是美的享受。

  而其他剧种的绝活,婺剧也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呈现手段与艺术效果。比如大家都知道川剧有变脸的绝活,鲜少有人知道婺剧也有“变脸”。在传统戏《火烧子都》一折中,子都在凯旋宴上酒后产生幻觉,为表现被颍考叔的冤魂吓得大惊失色,演员会利用猛火和油彩快速变幻多种色彩,最后以口吹法变为金脸,同样为戏迷所津津乐道。

  而观众在欣赏这些技艺的时候,赞叹的是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挑战极限,更是赞叹老祖宗对于戏曲表演无穷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同样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戏曲传承根脉不断却能各领风骚的魅力所在。同是传承一个剧种、一个行当,甚至师承同一位老师,每个人对艺术、对角色的理解不同,身体嗓音条件的千差万别,这才成就了舞台上的姹紫嫣红。哪怕是同一位名角儿演同一场戏,资深戏迷也会不厌其烦追看每一场演出。因为演出与演出之间,总有差异与新意。品评这种差异与新意,亦是其乐无穷。

  而这种视听体验与审美体验,是强调标准化与精确性的机器远不能提供给观众的。回看春晚《秧BOT》之所以出圈,更多意义上,是通过大众媒介展示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到了怎样一种水平,以及节目本身让机器人表演民俗艺术的反差创意趣味,而并非要把这种表演日常化。可以想见,一旦观众对于技术的新鲜感祛魅,表演也就失却了讨论度与传播力。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担忧戏曲演员被取代。至少就现阶段来说,机械狗无人机的技术水平远没有到挑战表演者地位的程度。就拿台上的哮天犬来说,不管是倒立还是翻跟头,它总有失误。不是站不定老往外跑,就是翻到一半摔趴下。所以就现阶段来说,基层演出里出现这种阶段性的探索,视为演出彩蛋,也未尝不可。

  回到标题的问题,机械狗无人机“大闹”舞台,是戏曲的危机还是新生?答案可以不是“二选一”。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之于人文艺术,也不应简化为“取代”或“守护”的二元对立,我们或许可以在大胆创想、小心实践之中找寻一种动态平衡。

  试想一下,有朝一日被工业技术成果所彻底环绕,我们又怎么不会对人文的温度更加渴求呢?

  只盼那一天,执艺术火把者,仍在灯火阑珊处。(黄启哲)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