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诗宇
“东北文艺复兴”是个复杂的概念。体裁上,它涉及小说、说唱音乐、电影、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语境上,它既是文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既有学者、批评家专业性视野中的一面,也有互联网自发兴起,意图与传统、精英审美相对抗的一面。
目前多篇关于“东北文艺复兴”的研究文章,都认为所谓“复兴”是存在问题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东北文艺从来没有“衰落”过。这种说法没错,但或许没有命中问题的要害。
大量出自东北的作家、演员、歌手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里,之所以今天仍要谈东北文艺“复兴”,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东北文艺”衰落了,而是曾与“东北文艺”深度绑定、属于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趣味在文学、艺术中一度“黯淡”了。并非所有具有东北文化地理学色彩的艺术创作都属于“东北文艺复兴”,相反,是被纳入“东北文艺复兴”的艺术创作,比如“铁西三剑客”,比如东北风说唱,比如“社会摇”“喊麦”,都在用看似具有东北文化地理学色彩的创作元素,去重新践行、强调属于社会中下层广大民众的超地域性阶层趣味,这才是所谓“复兴”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崭露头角”之后,双雪涛、班宇的创作都不约而同体现出“去东北化”的选择,转而追求一种强烈的城市中产阶级甚至精英美学气质。跟随东北色彩一同消失的,往往是源自童年记忆的关于底层的经验与想象,这或许也能证明“东北文艺复兴”内部强烈的阶层趣味属性。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那些每天挤在地铁公交上刷着短视频、听着流行音乐、跟着流量明星推荐而阅读文学的人们,也许比文学批评者们对一些时代之变或文化现象内部的特质更加敏感,只是他们并没有将其抽象提炼为语言和论述的能力,只能用观看、点赞、转发的形式表达意见;又或者说,随着互联网放大了他们的声音与诉求,文学研究终于面对了“东北文艺复兴”这样一个对象——不仅作品的内容、思想、形式不再只向传统的精英化艺术标准看齐,评价的标准也一并变得“平民化”;同时,纯文学研究的合理性虽然不会动摇,但对于新世纪文学史研究来说,传统的只局限于文学内部或某个阶层内部的视野可能即将失效,对文学史的研究必须从代入互联网语境的文化史框架入手。
“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从互联网产生之后,在最近一两年已经迅速被文学界“征用”。近些年,老藤等作家的长篇小说中,也都在努力塑造一个文明、富足的当下东北社会,此时“文艺复兴”就不可避免地再度与“经济复兴”绑定在一起。互联网层面的根植于社会中下层美学趣味,以抽象、土味、伤感、怀旧来宣示存在感,对抗精英话语、主流话语的“东北文艺复兴”,仍然会长久存在,甚至变化为“华北文艺复兴”“西北文艺复兴”也未可知。互联网等新媒介和载体的发展造成的阶层趣味分化,是理解、书写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文学史的关键。(刘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