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海卉
奇幻文学为什么能持续火爆?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哈利·波特》引进中国25周年纪念版,又引起粉丝们一番回忆杀,开启跨越时空的魔法传递。25年前大火的《哈利·波特》,现在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及经典《西游记》为背景的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在科技如此发展、越来越数据化的今天,为什么神话和魔幻思维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一次次卷土重来?它们能给我们提供更积极的价值吗?
《哈利·波特》中的魔幻人物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形象产生了奇妙的连接,作为魔法工具的魔杖与孙悟空的金箍棒似乎有着共通的神秘力量。难道这些奇幻文学的产生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吗?1947年,被公认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在《论神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故事锅”。这是一口盛满了永远滚沸汤汁的大锅,古往今来所有的作家都用自己的作品向这锅汤中添加新的东西,又从其中提取所需的原料。长时间的熬炼,化去了单个汤料特征鲜明的骨肉与棱角,它们溶化在汤中,使它变得醇厚、鲜美、精华毕集,同时也构成了所有读者阅读奇幻作品的知识背景。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会经常运用联想、直觉、想象等,从这些看起来比较“古老”的方法中去寻求思考的灵感。这不是倒退,这只是说明思维方式也像历史发展一样,它不是一列闷头往前冲的火车,也不只是一条直线,而同样是古今中外的各种思维方式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网络。
美国作家马丁·史密斯所写的《最有影响的100本书》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参照系。在他开列的这张跨越人类书写历史的书单中,与神话、传说和童话有关的书居然占到了一半以上。《哈利·波特》为什么能在我国风靡25年?就像《西游记》为什么会被全世界的人所喜欢一样,因为它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所有人从懵懂到长大到老去都会经历的,孙悟空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这也是西游记400多年来流行不衰的原因。
《哈利·波特》无疑也是一部成长小说,而且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小说。《哈利·波特》不是文字上完美无缺的小说,很多故事情节和对白显得俗套,人物性格也仅仅比黑脸白脸好人坏人的传统套路复杂一点。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就提出过“千面英雄”的观点。哈利·波特这个额头上有着一块闪电伤疤的小男巫,并没有超越从希腊罗马神话一直延续而来的英雄成长套路。但是,看过并喜欢上哈利·波特的人,都不会忘记看到哈利推着行李车冲向“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搭乘“霍格沃茨快车”,开往一个未知的魔法国度时的心动。想象的虚拟王国,成为我们心灵的一个神奇出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魔杖,每个人能说的也只有自己的答案。那些真正带我们走进魔法世界的人,心里有没有答案?罗琳说过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请尊重每个人的天性,强行压抑一个人的天性只会造成他在日后更猛烈的爆发。大卫·巴格特在《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一书“序言”中写道:“罗琳的小说不是当作哲学论著来写的,但是它们充满了各种哲学意味。它们不仅仅是好听、好玩的故事,更饱含感情、想像力和智慧。”(李海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