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记忆长河中的寻根之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记忆长河中的寻根之旅

来源:北京晚报2025-03-31 08:48

  作者:曾祥书

  《桑干河畔的情思》是桑农(笔名)继《军旗飘飘》《走进音乐殿堂》等作品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与前几部作品相比,《桑干河畔的情思》不仅延续了桑农细腻的笔触,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对时代变迁进行了敏锐的捕捉,展现了作家的故土情怀。在这部新作中,作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创作方法,而是开启记忆长河中的寻根之旅,从而捕捉那些被人们忽略或遗忘的精彩瞬间。这些赞美生活、书写人性光辉的篇章,是桑农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个体情感与时代情绪的微妙共鸣,是讴歌时代的吟唱。

  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北麓庙儿沟恢河的桑干河,旧作桑乾河,古称治水、㶟水等,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以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下游即是永定河。桑干河水波浩渺,波浪为程,樯帆为路,舻船相接,用船歌中的一河清水养活了自秦至清所有的朝代,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融合、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它以人间杰作、生命奇观的自然属性,孕育了以阳原泥河湾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成为晋冀人类文明的摇篮,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然而,自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出版以降,在文学家的笔下再没有出现过一部与桑干河身世、伟绩相称的作品,直至前几年,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桑农以他多次走完桑干河全程、三十余年潜心研究河史的执着和勤奋,向世人奉献出了一曲豪迈与婉约兼备的浩然长歌《桑干河畔的情思》,使我们终于有了一部与“原野影蜿蜒、潜形阅古今”的桑干河相匹配的力作。

  以历史情怀为经,以时代精神为纬,用优美的文笔揭开岁月尘封的面纱,勾画出桑干河清晰的历史航道,是作家桑农匠心独运的文学探索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致敬。在《桑干河畔的情思》这部深情隽永的篇章中,历史情怀如同一条悠长的经线,穿越千年的风霜雨雪,缓缓铺陈在读者心间;而时代精神,则如同错落有致的纬线,交织着每一个时代的风貌与梦想,共同织就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在桑农的笔下,这条见证了无数岁月沧桑的河流,被赋予了灵魂与温度。它不再是地图上冷冰冰的线条,而是化身为一位沉默而深情的叙述者,缓缓流淌过每一个“桑农”的心田,讲述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桑农,以一颗赤子之心,踏上了这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他的脚步轻盈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脉搏之上,每一次回望都是对过往的温柔抚摸。

  在桑农的记忆里,春日,桑干河畔万物复苏,嫩绿的柳丝轻拂水面,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河畔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夏日,热情如火,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犹似能洗净世间一切尘埃,让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放。秋风起时,河畔的树叶金黄一片,落叶如同时间的信笺,轻轻飘落在河面上,带走了夏的炽热,迎来了冬的沉思。而冬日的桑干河,则更显宁静与深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宛如一位智者,在寒风中沉思过往,展望未来。

  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乡亲们世代繁衍生息,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桑干河息息相关。春天,他们播种希望,汗水洒落在肥沃的土地上;夏日,他们顶着烈日劳作,只为那沉甸甸的收获;秋天,他们收获果实,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冬天,他们围炉夜话,讲述着那些关于勇气、坚毅与爱情的故事。这些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片段,在作家的笔下被赋予了更加深邃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对生命本质、对人性美好的深刻探讨。

  在桑农的展望中,桑干河应与古老的长城比肩,一个傲然矗立,一个悄然流淌;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温柔。他们俨然是一对夫妻。一个冷峻,一个灿烂;一个征伐,一个孕育。相伴而生,永远厮守,它们的结合诞生了一条集生态旅游的经济文化带。沿着这条旅游经济文化带,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壮丽,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厚重,更能深入到桑干河畔,体验“青山高,流水长,清清河水映夕阳,绿树密,雁成行”那如诗如歌如画廊的景致,感受渔舟唱晚、田园牧歌的宁静与和谐,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桑农的展望,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自然与文化共鸣,一条生态旅游经济文化带的崛起,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成为世人心中永恒的向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部成熟的作品离不开他所书写的时代,创作的秘诀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费尔巴哈曾说:“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文化的代言人。作家的书写,隐藏着他对文学、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美的独特感受方式。正如汪曾祺先生所云:“我有一个很朴素的、古典的说法,就是写一个作品总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晚饭花集·自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桑干河畔的情思》是一部充满情感力量与思想深度的散文集。它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对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与颂扬。

  作家桑农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捕捉到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不凡的光芒,用文字的力量,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勇敢前行。这部作品,既是作家个人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所有奋斗在时代浪潮中的人们最真挚的鼓舞与赞美。它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读者的心田,让人们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力量,感受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情怀与民族精神。阅读这部作品,活像自己与作者并肩漫步于桑干河畔,共同经历一场心灵的深度对话与自我超越的旅程,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精神的跃动,实现心灵的洗礼与升华。(曾祥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空间漫步:影视节展的空间再生产实践

  • 周才庶: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崛起的技术美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