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批评文体自身也充满着魅力和光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批评文体自身也充满着魅力和光芒

来源:文汇报2025-02-16 09:42

  作者:战玉冰

  《时见疏星渡河汉》是王侃教授最新的一本文学批评集,从书中收录各篇文章文末所标注的首发时间来看,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2013—2023年,可以说是一个学者十年学术历程的积累和见证。

  书中内容分为四辑,其中颇见设计与编排上的用心:“辑一”是“作家论”,逐一分析王安忆、张炜、余华、莫言、李洱等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作家,努力在作品与生平、文本与历史、叙事与事件之间探寻“读文”与“读人”的秘径;“辑二”是“作品论”,其中既有对《绿化树》《蝴蝶》等经典作品的重读,也有站在第一现场关于范小青《我的名字叫王村》、钟求是《等待呼吸》等新作的评议;“辑三”主要是对一些重要文学现象与议题的讨论,比如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现代性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张力、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以及文学中的历史与记忆等;“辑四”则进一步深入到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纵深之处,其中诸如对中国新文学的“内源性”、性别写作的局限、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关系、关于“强制阐释论”的辨析等篇目,点面结合、史论兼具,尤为精彩。

  从上述对于全书四辑内容的简要概括中不难看出,《时见疏星渡河汉》一书所涉面向之丰富与驳杂——从中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到最新出现的作品,从鲁迅研究中的核心命题到“数字时代”的文学发展前景,从西方时髦理论到中国古典传统,从五四启蒙到人工智能……我们很难以相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来对其中的所有议题都一一展开对话。因此,不妨芟繁就简,选择书中所讨论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史料问题与中国“内源性”问题稍加引申。

  首先,王侃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自有其多年以来的学养积累,据全书“后记”中的访谈文章所示,其博士论文阶段便已经开始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主题与叙事,而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话语系统研究”也是关于这一领域。沿着这一方向,王侃撰写了大量代表性论文,本书所收录的《散论作为女性作家的王安忆》《反自由的性别》《反启蒙的性别》与《反现代性、阶级分析与“后人类”——当下性别写作研究的理论检讨》等篇目皆可以放在这一范畴之中进行讨论。比如在讨论王安忆时,王侃一方面并不回避王安忆作为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了王安忆在关于历史与欲望的书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王侃还进一步指出“历史书写与欲望叙事是两个在当下女性写作中最具意义的写作风潮”,这就由作家个案研究拓展到了文学现象研究与文学史研究的层面,获得了更为宽广的意义。又比如在面对女性主义理论与相关文学写作时,王侃不仅能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敏锐洞察到现代性话语中所谓“自由”与“启蒙”的神话之于女性主义本身的潜在危机,提出“反启蒙的启蒙”等相关主张,还能反过来看到单一使用女性主义理论与书写维度所可能面临的局限,特别是在处理现代性、阶级与“后人类”等相关议题时。这一点,更是连带着作者对于20世纪90年代整体性的深刻反思,或者说是一种特殊路径之下的“重返90年代”。

  其次,王侃对于余华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特别是其对余华“文学年谱”“集外文存”与“少作”等相关研究更是独树一帜。本书所收录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论余华的“集外文存”及其相关的文学问题》《请君为我倾耳听——音乐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叙述实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论的史料内隙——从两件往事说起》等文章都可以视为王侃“余华研究”中部分成果的呈现。但本文并不想对“余华研究”本身展开讨论,而是想由此出发来看王侃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对于史料意识的强调。这种看似“另辟蹊径”的讨论并非跑题,甚至我们可以反过来说,王侃“余华研究”的学术意义并不局限于余华及其作品,而是为如何展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某种范式和启发。比如在《别裁伪体亲风雅》一文中,王侃对余华早期少作和集外文存进行钩沉,目的当然不是仅仅关注余华年轻时还写过什么,而是借此更为清楚地呈现余华接受川端康成、卡夫卡与福克纳影响的轨迹,由此才可以更好地解释看似横空出世的“先锋文学”,其背后真正的内在原因和理路。又比如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论的史料内隙》一文中,关于余华的部分也是借一次具身性的“夜谈”,引出我们该如何理解《活着》《兄弟》与余华早期“先锋小说”之间关系这一重要文学史问题。在我们以往刻板的现当代文学教育中,距今时间较远的“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一般属于“文学史”研究的范畴;而离今天较近的“新时期文学”,乃至“新世纪文学”则似乎更适合采用“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态度。王侃通过对余华这一当代作家的个案研究,其实是在展示如何将当代文学研究充分历史化,如何在研究中运用史料来获得新的认识与结论。往更深一层来说,这其实也是在努力弥合“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之间长久以来的割裂状态,而从书中的文章标题(“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论的史料内隙”),我们不难看出,王侃已经洞察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试图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将问题进一步明晰化。

  再次,书中《文学史的起搏器——略谈中国新文学的“内源性”》《理论霸权、阐释焦虑与文化民族主义——“强制阐释论”略议》两篇文章都涉及对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学之间关系的反思,理论性也都较强,体现出王侃在史料挖掘与文本细读之外,还有着相当出色的理论修养。限于篇幅,本文这里并不试图回应这两篇文章中所讨论的具体内容,而是想借王侃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相当程度上源生自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经验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即所谓“内源性”问题,略作引申。这一主张虽受到余英时、商伟、赵园等学人的启发,但将其应用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领域,就可以更好地回应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所谓“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之间的复杂关系。甚至启发我们从这一角度出发继续思考当下“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等文学现象的发生,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源性”成因等。

  最后,纵观全书,王侃对于文学批评与学术写作有着充分的文体自觉,正如其在“后记”中所自陈,全书所收录的文章皆属于“学院派”批评的范畴,如何在“学院派”文章中避免“学院的可鄙面孔,以及死魂灵的腐败气息”,是作者高度警惕和努力避免的写作倾向。而本书最终的呈现结果,正如全书标题“时见疏星渡河汉”所示,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敏锐捕捉到了最为闪烁、耀眼的点点星光;同时全书的写作本身,也散发出批评文体自身的魅力和光芒。(战玉冰)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