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综艺激发文化传承活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新综艺激发文化传承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2-14 09:57

  作者:周 逵

  当《锵锵行天下》中的三人团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深处点燃篝火,星空下产生的哲思与飞天的舞姿共鸣;当《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中的旅行者们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潮声与陆上驼队的剪影叠印;当《我在岛屿读书》中的作家们从海南分界洲岛来到爱琴海上的希腊克里特岛,不禁吟咏起东西方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一种与真人秀深度交融、注重体验与互动的新型人文类综艺节目正在荧屏上生长。

  这种新类型不仅体现综艺节目主动寻找文化根基的创作自觉,更彰显传统文化寻求现代表达的传播自信。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牵头策划、优酷出品的《闪耀吧!大运河》正是这种文化节目新范式的代表。它让运河文化在当代人的脚步丈量中焕新、在跨领域对话中交融,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浸润式”体验。

  从综艺节目的流量到文化叙事的流向

  这种文化节目新范式的首要突破,在于将人文内核嵌入综艺的内容设计中,通过参与者的真实体验与互动,让文化议题“活”起来。

  《闪耀吧!大运河》中,来自历史、建筑、哲学、生物等学科的学者与青年文艺工作者组成的“走运团”撑起节目主线,跟随秋季丰收北上漕运的船,以浙江宁波三江口为起点、北京通州燃灯塔为终点,沿大运河展开一场跨越2500年的“走运”之旅。这种配置打破了传统人文节目专家讲课式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学术考据与大众审美在运河船工的号子里相遇。当哲学教授在浙江杭州拱宸桥畔解析“水运即国运”的历史逻辑时,脱口秀演员用“运河版”《报菜名》将漕运货品清单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生动语言;当作家在江苏淮安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前怀古瞰今,青年演员凌晨时分在西湖边独舞,舞韵依依,终入千年绮梦。这种专业知识与艺术表达的跨界共振,使运河不再是古籍中的文字符号,而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肌理。

  这类节目对综艺形态的创造性转化,还体现在将竞技性转化为探索性,将娱乐性升华为启智性。《闪耀吧!大运河》以真人秀般“边走边看”的即时感和“随时有惊喜”的新鲜感,让文化解码过程充满发现的惊喜:“走运团”成员在浙江绍兴柯桥鲁镇景区摇橹夜行,不是现实中简单的泛舟游赏,而是在欸乃桨声中复现鲁迅笔下的“社戏”,仿佛文学作品中的乌篷船载着童年记忆漂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晨钟暮鼓亦非寻常的景点打卡,而是借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唱,在当代旅人的电子木鱼敲击声里,完成禅意与数字文明的超时空唱和。至于河北沧州运河码头的武术研习,更超越普通的技艺传承——当学者解析“镖不喊沧”的历史成因时,杂技演员用肢体语言勾勒出当年水陆码头的繁忙图景,揭示大运河如何以漕运物流催生出中国北方的“武侠地理”。

  这类节目对综艺形态的创新,同样体现在《锵锵行天下》与《我在岛屿读书》等节目中。《锵锵行天下》通过旅途中嘉宾的深度对话,让文化在行走与交流中鲜活呈现;《我在岛屿读书》则将阅读体验与海岛风光相结合,使文学之美在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空间中悄然绽放。

  从历史文化的潜流到当代生活的回波

  这种文化节目新范式的动人之处,恰似在时光长河里架起一道回音壁——古卷墨香与屏幕外今人探寻的目光相遇,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击掌。

  《闪耀吧!大运河》中,在江苏扬州东关街的晨光里,学者们解读“盐商园林”蕴含的明清经济特点,青年演员则体验“扬州三把刀”的非遗技艺如何激活文旅消费;当北京通州燃灯塔的3D特效重现千帆竞发的漕运盛景时,镜头旋即转向北运河畔的生态治理工程,让古人的“水利智慧”与今人的“绿色发展”在碧波中交响。这种“双时态”叙事策略,使运河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成为流动的文化实验室,观众得以在其中窥见文明的传承密码。

  这种古今对话的创作智慧,在同类节目中持续迸发火花。《追光者》中,文物修复师与街舞青年共同演绎“时间旅行”,在北京永定门城楼下完成传统建筑技艺与潮流文化的跨次元对话;《我在岛屿读书》中,作家们在海南品读苏轼被贬到这里时写下的诗篇,寻找他曾经生活的痕迹,探讨海洋文学的现实意义;《种地吧》通过“新农人”在浙江杭州后陡门重现宋代《耕织图》的劳动场景,将“晨兴理荒秽”的诗意与现代农业科技嫁接——当无人机掠过青秧田,智能灌溉系统与千年农谚同频共振,年轻人弯腰插秧的身影倒映在温室玻璃上,让观众仿佛看到农耕文明在科技时代依然生生不息的根脉。

  这种文化节目新范式构建起文化传播的“水纹效应”——当历史深处的文明潜流穿透时光岩层,在当代生活的湖面激起的不仅是涟漪,更重塑了社会文化生态。当观众在屏幕前复诵运河船工号子,当青年自发用短视频重构古诗词的地理坐标,那些沉睡的文化基因便完成了重组激活。这不仅是传播介质的革新,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进化——历史文化不再是被瞻仰的标本,而在当代生活中持续释放着塑造集体记忆、重构身份认同的能量。

  从内容的涌泉到价值的拓展

  这种文化节目新范式还具有独特的“点石成金”效应。

  当《闪耀吧!大运河》创作团队将镜头对准大运河的古老闸口,那些沉睡在地方志里的静态档案,便通过影像,转化为推动城市品牌传播的动能,并在当下产生多种传播路径:把分散的旅游资源串成主题线路,把静态展览变成沉浸式体验,把枯燥知识转化成趣味互动。通过“内容即服务”的创作理念,这种转化将地方文化的“静水流深”转变为“源头活水”。当观众手持“影视路书”踏访运河古镇时,他们不再是观光客,而是化身文化的实践者,用脚步重新丈量城市叙事的多维坐标系。这种创作方法让青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车辙都成为打开历史之门的密钥,使古桥廊柱的每一处斑驳都化作重构城市记忆的触点。

  更重要的是,这种“点石成金”形成了良性循环:文娱体验激活文旅消费,文旅实践反哺文教认知,最终在参与者的精神土壤里培育出文化自觉的根系。这不仅是内容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城市文艺复兴——运河沿岸的古老粮仓被重新定义为“文化能量站”,废弃的码头蜕变为“历史增强现实剧场”,地方文化资源完成了从物理堆积到产生化学反应的质变。

  在此过程中,城市不再是文化资源的静态容器,而蜕变为能自主呼吸的文化海绵体——游客在运河古镇触摸的不再是商品化的历史标本,而是参与文化再生产的活性细胞;学生在研学路线上丈量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基因的转录轨迹。文化类综艺节目由此实现了更深刻的价值:它让每个接触者都成为文化流域的支流,使地方叙事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破茧,最终在当代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文明传承的网络。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近年来,中国电视和网络文艺工作者正用荧屏作舟楫,载着五千年文明驶向当代人的精神港湾。《闪耀吧!大运河》等新型文化节目将影像化作一尾游鱼,让观众感知文化传承不是单程摆渡,而是古今交汇时激起的永恒浪花。这些作品褪去流量的浮沫,让文化如春水般自然流淌,浸润着每个驻足凝望的心灵。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员,《闪耀吧!大运河》总策划)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