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范咏戈
在当代戏剧评论薄弱已是戏剧生态不争的事实下,青年学者景俊美近40万字的戏剧专论《当代戏剧的理性审思》的出版(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第一版)吹进一股强劲之风。正如安葵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书中的许多发见“都使人觉得眼前一亮。戏剧的明天是属于年轻一代的,戏剧评论和研究的重任也必将历史地落在年轻一代学者的身上。”
谈论这本论著,首先要提到的一点是:这本戏剧专论不是那种关在书斋里“做出来”的空论、玄论,更拒绝了套话、广告式“评论”。作者首先做到了对戏剧的“亲知”。正像作者所说,最近10年的时间里,不是在看戏就是在看戏的路上,“泡”在剧院内外、舞台前后,始终“在场”。这一点非常可贵。由作者这一写作身份,使我想到戏剧史上写出经典之作《闲情偶寄》的李渔,他有自己的家戏班,经常跟家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演出经验。而另一位戏剧巨匠莱辛则曾在汉堡民族剧院担任剧评和顾问,这种经历才使他能够写出《汉堡剧评》《拉奥孔》等戏剧学、美学经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竟然出现了不看书、不看艺术作品就写评论的现象。偶尔看场戏,写篇印象式点评时评,这样的剧评在宣传上也许需要,但很难做到有学术分量。作者在“跋”中说得好,“鞋不穿不烂,寇不打不散,戏不看不全”。无论是传统的京剧、昆曲、豫剧、秦腔、越剧、评剧、川剧、黄梅戏,还是当代话剧、舞剧、音乐剧、歌舞剧、儿童剧、歌剧,也包括当代的小剧场戏剧,作者都是不辞劳苦地观戏悟戏。这种和创作“双向奔赴”写出的评论,才能沿波讨源、排沙简金,由感性直观上升为理性审思。
作为一部学者著述,本书注重理论框架的建构。该书分设的九章为:《主体论:戏剧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呈现》《审美论:当代戏剧的美学追求》《创作论:现实题材创作的维与度》《改编论:改编传统戏的得与失》《批评论:戏剧评论的批评功能》《空间论:得风气之先的小剧场艺术》《发展论:戏剧院团与艺术创新》《创新论:大戏看北京的时代新思考》《案例分析:院团艺术风格探索及剧目特色分析》。从以上不难看出,作为一位艺术学博士,作者无意将此书写成一本单篇剧评的合集,而是提要钩玄、探骊得珠,使本书具有“概论”的品相。在当下,虽不能要求每一个青年学者都写出一本戏剧概论来,但具备自觉的理论建构意识,方可促进当代戏剧理论研究和评论思考的成熟和有效。
该书作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路径,深谙别林斯基“欣赏是直接意识,批评是哲学意识”的理路,本书前目后凡、大含细入,以锐见见出其厚重。论及桂剧《七步吟》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时,除了对曹植和甄逸女做了细致分析,还针对以前同类题材剧对于曹丕这个人物形象的配角化与脸谱化,分析了他的“成功者的无奈”:其既有王者的决绝与霸道,又有作为生命个体的七情。进而指出此剧人物塑造上突破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人物塑造,并引巴赫金“同一个文本可以同时听到不同声音的思想”作为佐证。论及秦腔《西京故事》时,作者特别将戏剧和长篇小说做了比较。分析了两个文本在人物情节场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后,指出在精神层面上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突出和深化了承传千年的民族精神,堪称精到的点睛之论。论及昆曲《影梅庵忆语——董小宛》的艺术成就时,作者从另一维度——表演予以评论:认为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红装董小宛的扮演者邵天帅把握住了“美”而“不俗”,不仅合于故事的“合情合理”,更契合了一种文化的底层逻辑。论及评剧《潮白人家》时,作者强调了“情感满足型”的审美基调;由豫剧《红梅记》谈到传统题材如何保留艺术精华进行文本重建,以适应观众新的审美需求;针对《目连救母》专家点评时产生的争议,作者认为:如何判断价值意义,第一标准是表演的提升,第二标准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项目应该注重历史传承,第三标准是戏曲作为面向市场走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必须得到观众的认同。由一出戏的三个标准、三重维度,进而提出传统戏曲在当代发展中面向传统要“敬而有当”。论及昆曲的“观其复”、粤剧的柔、川剧的高腔活泼、莆仙戏的古朴与北京曲剧以人物的“铁嘴”完成对艺术经典的再演绎等,作者从各地方戏曲长久积淀下来的艺术传统里提出来一个“文化涵化”的概念。而这一文化变迁的主要形式也是当下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有关新文人戏的几点思考”中作者指出,从传统意义上说,我国的戏曲艺术属于俗文学的范畴,传统的文人戏也是隶属于农耕时代耕读传家的历史语境之中。这也是高明《琵琶记》、汤显祖《牡丹亭》等“文人戏”能够“自见才能”的历史背景。当下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论是“新文人戏”的诞生,还是当代戏曲的发展现状,都折射着时代的进路和审美的症候。新创的戏剧戏曲剧目众多,能称之为“新文人戏”者要做到历史脉络、人文意识更鲜明,要亮出新“文人戏”的文学追求,要加强思想深度、叙事逻辑和技术表达。
《审思传统戏曲当代发展得与失》一节中的论述尤为中肯。论者提出的“面向传统敬而有当”“面向市场以质换量”“面向观众培育提升”三原则,以及在《戏曲艺术繁荣背后的理性沉思》一节中,提出“题材决定论的艺术戕害”“基金支持的规律性探索”“戏与戏评两问”,以及指出欲深耕戏剧评论,一要有完整的史论准备,二要有相对丰富的观剧体验,三要具备“了解之同情”的包容心态。论及小剧场戏剧的规制,著者从小剧场戏剧物理空间之小、时间维度之小、艺术特色之巧等几个维度归纳出小剧场戏剧的若干特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专章设立了“大戏看北京的时代新思考”,向读者贡献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列表的形式对比了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在经典剧目、演出场次、观众人次、演出城市等方面的差异,拓宽了“大戏看北京”的视野。
因此,《当代戏剧的理性审思》可以视作一本积累深厚的“戏剧在场”的理论思考,同时更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戏剧概论式著作。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当代戏剧美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不仅仅是讨论戏剧艺术的特质或评论具体作品,而是将戏剧的本质属性提升到学科建构的层面,在文本、舞台、演出、生态等几个核心环节的架构中去讨论才能有所为。概言之,这本书无论从理性审思的深度,还是从对当代戏剧覆盖的广度上都有所超越,是当代剧论一个可喜收获。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