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更年期之后女性的隐形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更年期之后女性的隐形力量

来源:北京晚报2024-11-02 10:35

  作者:王 微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中老年女性有时被描写成害人的女巫、刻薄的房东、坏心的继母,东方她们则是污名造谣的碎嘴婆、搬弄是非的恶婆婆、絮絮叨叨的邻居。似乎女性一旦跨过了某一阶段,一些负面因素不自主地扣到了她们的头上,这其中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与认知,而她们跨过的那个重要阶段,现在我们知道了,它叫“更年期”。

  更年期,这一生理现象在18世纪后才逐渐成为欧洲医学关注的焦点,其现代医学地位根植于这一近代认知框架之中。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将更年期视为一个需要克服的医学难关,倾向于通过隐忍或药物来管理其带来的身体与心理变化。市场上充斥着各类更年期指南,但其中的建议往往纷繁复杂,甚至自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更年期并非总是被视作问题,而是被视为生命旅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过渡阶段——从生育高峰迈向智慧与经验的积累期。在没有专门术语来描述更年期的时代,女性步入中年更多地被看作是向家族中长辈、祖母角色的自然演进,而非危机的开始。

  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试图解决更年期的难题:如果自然选择显然应该有利于那些继续生孩子的人,女性为什么在中年时就停止了生育?但大多数情况下公众无法获得,因此这些解释对于大众对更年期的理解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对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历史系教授苏珊·P·马特恩而言,更年期这段不同寻常的时期可能是理解我们物种独特历史的关键。她要挑战的,就是关于更年期的“常识”。更年期是一种病吗?女性的价值难道就是生育?结束生育能力一种“优势”?她的著作《冰轮冉升:关于更年期的科学、历史与意义》就是在这些疑问下展开对于更年期的探索。

  书中马特恩关于更年期的探讨跨越了生物学、进化论、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马特恩强调,更年期的出现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适应。在觅食社会中,绝经后的女性虽然不再具备生殖能力,但她们在食物分配、儿童保育以及技术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1998年,著名人类学家克丽丝滕·霍克斯,基于对坦桑尼亚哈扎人狩猎采集部落的深入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了“祖母假说”这一理论。

  这挑战了当时主流观点——即狩猎与男性供养主导人类生育策略,由此开辟了新的视角。霍克斯敏锐地发现,超越生育期的老年女性在支持年轻家族成员方面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在哈扎人社会中,女性不仅是觅食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而绝经后的女性更是展现了卓越的劳动能力与智慧。她们运用智慧以应对食物获取的难题,成为部落不可或缺的生产力支柱。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们累积的知识愈发丰富,成为确保社群存续的关键力量。

  “祖母假说”还延伸出“女性的较长自然寿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论点。这源于她们在生育年龄之后,仍能继续存活并辅助照料及喂养婴幼儿,包括自家后代及更广泛的亲属网络中的孩子。这一行为不仅让年轻女性得以更频繁地孕育新生命,增强了家族的生存潜力,也为断奶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保障,推动了人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扩张。相比较善于狩猎的男性,女性更加关注的是群体的成长以及群体协助下的疗愈能力。

  假说还阐述了人类童年期延长的进化意义,指出这与成人寿命的增长紧密相关。更长的童年为个体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用于发展更高级的觅食与社交技能,合作的重要性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因此,“祖母假说”深刻揭示了女性长寿命对于家族繁衍、社会结构及文化演进的深远影响。

  在此框架下,我们需要明确区分“生育寿命”与“自然寿命”的概念。对大多数生物而言,两者紧密相连,但人类却独具特色,在繁殖周期结束后仍能享受较长时间的生存。更年期正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时期。在此之后,女性虽失去生育能力,却以“食物盈余”与“劳动力盈余”的形式,在合作育儿与社会协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人类社会在老龄化与幼龄化并存的时代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平衡。马特恩认为女性生育能力的终止,实则是自然界赋予她们的,作为智人征服世界的隐形力量,它巧妙地实施了一种独特的成长策略。

  马特恩的探讨为我们揭示了更年期这一生命阶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是一个生物学现象,更是进化、社会和文化交织的产物。现代社会或许对更年期与中年危机持有过于狭隘的理解。更年期并非女性价值的终结,而是开启新生命阶段的钥匙;中年危机亦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个人成长与转变的契机。(王 微)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京剧《新声》:京剧入川,高唱“新声”

  • 琼瑶余晖:“纯爱梦”的苏醒与国产爱情电影的转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