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宝回家,不以山海为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国宝回家,不以山海为远

来源:天津日报2024-10-28 08:49

  作者:王小柔

  每一个站在圆明园遗址前的中国人,都会为十二兽首至今没有团聚油然而生悲凉之感。我曾在国家博物馆内久久凝望过鼠首铜像。时间齿轮转动,岁月车辙绵延,铜兽眼中装着百余年的聚散浮沉。如果文物真的会说话,它们会不会在无数个深夜里期盼着回家?还是会在无望的等待后渐渐迷失,遗忘了回家的路?

  《国宝回家记》,翁淮南主编,李竞辉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7月出版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对文物来说,在回到家园之前,它们首先要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违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编号,以鲜活的历史记忆,抹去表面的锈迹斑斑。

  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人类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其中一二。记得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句话:“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实在令人唏嘘。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战争、掠夺等原因,无数珍贵的文物被迫离开了祖国,流落到世界各地,如同离散的游子,远离了故土的怀抱。它们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室中,孤独地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这些漂泊海外的文物,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灵魂,每一道刻痕、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它们的漂泊,是历史的伤痛。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流落他乡的国宝,怀揣着深沉的“乡愁”——它们或是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刻满神秘的纹饰,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或是细腻温润的瓷器,如同一首首无声的诗歌,展现着东方美学的神韵。这些国宝曾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见证过辉煌的文明,然而,命运的波折让它们被迫远走他乡,漂泊在陌生的国度。

  2013年6月28日,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回家;2014年6月28日,商代青铜皿方罍器身回家;2015年4月13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金饰片回家……每一段故事,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热泪盈眶的聚首。

  国宝回家,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弥补,像是一颗颗遗失的珍珠重新回到了项链上,让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更加完整。

  一本书讲述文物归家故事

  《国宝回家记》一书的主编翁淮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一天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一位小朋友望着星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飞船能从月亮上载土归来,地球上那么多中国流失的国宝咋还不回归呢?童言无忌,小朋友问得很认真。但这其实是复杂世界产生的复杂问题,一句话难以回答。翁淮南决定用一本书将其中的缘由讲给孩子听。

  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证实:中华民族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在1840年转了个弯。往事不堪回首,晚清以降,国力衰微,列强东顾,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掠夺倒卖,或因商人走私而流落他乡,中华文化遗产蒙受巨大损失,成为时代之痛、民族之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地区)的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而流失的。这些流失的文物大多不被珍视,屡屡出现被损毁的情况。

  国宝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抢救珍贵国宝提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开启了追索流失文物的新篇章。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积极参与建立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的回归。

  进入新时代,国务院办公厅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不断完善“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由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指导设立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持续发挥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中国实践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特别是2019年9月17日举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首次对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展出的《伯远帖》、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天全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国宝,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本书呈现了文物回归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中秋帖》《伯远帖》《韩熙载夜宴图》《永乐大典》《聊斋图说》与清乾隆六方套瓶、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子龙鼎、圆明园兽首、大沽铁钟等有代表性的回归文物,年代跨度之大、品类之全、价值之重、涉及单位之多,均为过去少有。书中首次通过追踪有代表性的回归文物从颠沛散失到盛世重光的回归历程,总结追索成果,铭记追索历程,从而让孩子们深刻理解祖国的强大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中国的流失文物,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本颗粒,维系着现代文明的构建,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漂泊久了,国宝在一天天变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望有更多国宝不断归来。

  一只鼎见证中华灿烂文明

  书中,第一个“龙”字铭文青铜器回归的故事拉开了“文物回家记”的序幕。

  大禹建立夏朝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又把九州进贡的铜铸成九个大鼎,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拥有九鼎就代表坐拥天下,可见“一言九鼎”的分量有多重。西周时期,列鼎制度正式形成,严格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的鼎的数量。根据周礼,士能用一个鼎或三个鼎,大夫可以用五个鼎,诸侯可以用七个鼎,至于九个鼎,当然只有周王才能够使用。第一个“龙”字铭文青铜器内壁口沿部位的铭文显示“子龙”二字,双线勾勒的“龙”字就像一条上身直立、尾部蜷曲、睥睨一切的中国龙,所以人们称之为“子龙鼎”。20世纪20年代,人们在河南辉县发现了它,日本的山中商会把其带到了日本,它在日本辗转于多位收藏家的仓库。

  2002年,子龙鼎的照片被传回国内,同年6月,上海博物馆的两位老师受邀到日本访问,邀请他们的正是收藏子龙鼎的企业家千石唯司。千石唯司将子龙鼎和其他青铜器一起摆放在大阪美术俱乐部,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王朝之粹”的展览。在这次展览的图录中,子龙鼎流浪近百年后首次公开露面,它的出现震惊了中国人:这样一件中国的重量级青铜器竟然在日本私人收藏家手中。

  一只大鼎,盛满了数千年时光的厚重,它踏岁月而来,简素而朴实,穿越随风往事,听闻远古呼唤。也许岁月早已使古老的文明化为一颗沧海遗珠,但是我们相信,历史的洪流将再一次激起浪花。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反复劝说子龙鼎的持有人,他最终同意以比报价低得多的价格将鼎出手。中国海关知道此事后,加急办理了入境手续。2006年4月28日,子龙鼎终于回家了。文物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子龙鼎和后母戊鼎一圆一方,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最高成就,决定让子龙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在它与后母戊鼎一起展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讲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

  岁月轮转,烽火已熄,古道上音尘绝,戍卒的书信埋在黄沙下,王侯的宫苑隐藏在高楼间。那些城邑、道路、边关、堰渠,曾见证着每一个鲜活的人,在这片山河湖海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一生,慢慢垒就矗立历史长河中的巍巍王朝。他们曾眼望星辰,他们曾背负长天,他们曾跋山涉水,他们曾生死离别。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支撑人类数千年文明与温暖绵延的,正是那些昼出夜伏,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

  《国宝回家记》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国宝之口倾情讲述流失文物回家背后的故事。慢慢看吧,或久别重逢,或一见如故。(王小柔)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玥阳:看《素食者》中的多视角叙述

  • 高 翔:大众文化场域中古典神话的当代演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