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志愿军”系列影片的第二部,该片接续了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的人物和事件,聚焦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以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口为核心,串联起整个战斗过程,不仅清晰地交代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而且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家国情怀,战争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堪称集中紧凑的战争叙事之作。
《志愿军:存亡之战》剧照
影片开头以快节奏剪辑镜头对第一部的情节进行了回顾,通过字幕帮助观众理解《存亡之战》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并倒叙了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人在北京匆匆相聚又匆匆分离的情形。随后,影片转入正叙,利用多条叙事线索,介绍敌我双方的情况。其中我方的情况又分为三条线索,李默尹这条线索既展示了我方高层指战员如彭德怀总司令、邓华、洪学智等人运筹帷幄的风采,也引出了最前线的189师。李想这条人物线牵引出刚入朝的63军,特别是188师某营,该营官兵是影片着重塑造的铁原阻击战英雄群像。李晓的线索则把松骨峰战斗中幸存的英雄孙醒、战地伤亡记录员杨三弟、运输卡车司机赵安南、军事专家吴本正,以及战士张孝恒、杨传玉等人聚集到一起。最后,这几条线索又都归拢到铁原阻击战上,共同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存亡之战》最大的亮点是对战争过程的表现,几场战斗戏份详略适宜、剪裁得当、主次分明,虽涉及诸多人物,却处理得有条不紊、端绪清晰。在重头戏铁原阻击战打响之前,影片先安排了两场小规模的战斗。一场是卡车行进途中遭到联合国军狙击手袭击,孙醒与两名敌方狙击手生死对峙并将其击毙的战斗。这场战斗既透露出物资运输途中的艰险,也显示了孙醒高超的枪法和战斗本领,使其出场亮相有先声夺人之势。另一场是李想带领战士们夜袭比利时营的战斗,这场战斗是临津江之战的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真实依据。影片采取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李想的指挥得当、有勇有谋,也呈现了夜战的精彩场面。两场预热性的战斗,调动起观众对银幕上即将拉开的铁原阻击战的期待。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重要战斗,铁原阻击战粉碎了美军快速抢占志愿军后方补给基地的企图,打出了人民军队的血性铁骨。如何在银幕上呈现这场有案可查的战斗,创作者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在基本尊重史料的前提下,展开适当的想象与虚构,故事情节层层深入、点面结合,战斗过程丰富饱满、充满张力。战前的阵地布置、开战后敌军的试探和大规模进攻、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志愿军在2号防线用计谋摧毁坦克队、半夜用土炮轰炸敌军坦克及推土机并夺回1号阵地、吴本正和张孝恒并肩对敌的坦克大战、志愿军夺取曹川水库开闸放水等,这些情节环环相扣,使战斗过程跌宕起伏,增添了紧张激烈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采取高科技手段,逼真地表现了战争场面,还彰显了志愿军官兵顽强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和英勇善战的智慧。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各方面都不如敌人,却能够与敌人展开势均力敌的战斗,凭的就是“钢少气多”的顽强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影片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当军事专家吴本正向战士们调查武器使用中的问题时,一位小战士说仿制的反坦克手榴弹投掷不准,不过已经克服了,而解决的办法则是近距离投弹。在战斗中,小战士也是以这种方式炸毁了一辆敌军坦克,自己最后壮烈牺牲了。由于敌机对我军后勤补给路线的轰炸封锁,我军炮弹运不过来,无法对188师进行炮火支援。在这种情况下,以李想为代表的一营官兵,依靠顽强意志和高超军事智慧,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阵地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汽油桶炸坦克和夜间土炮轰炸推土机,都充分体现出志愿军的战斗智慧。
《存亡之战》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战士们的成长过程。第一部《雄兵出击》中的杨三弟因初上战场,不会使用巴祖卡,以至于战友牺牲。《存亡之战》中的杨三弟变得勇敢坚强,他帮助孙醒恢复了记忆,并在战场上再次拿起巴祖卡,重建自己的信心和尊严。杨传玉在松骨峰战斗中曾一时害怕,重遇孙醒后,他也经历了成长和蜕变,作战十分勇敢,在曹川水库争夺战中,他肩扛木门,阻挡敌军狙击手的子弹,为战友们争取到了开闸的时间,用牺牲完成自我救赎。松骨峰战斗后患上战争失忆症的孙醒,重新恢复记忆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意志更加坚强,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成为优秀的革命军人。
影片通过“大家”和“小家”的并置,弘扬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片中多次呈现了战场上家人团聚的情节:李默尹去189师的途中,看望在188师担任营指导员的儿子李想;李想和李晓在临津江战斗中重逢;李想去189师送弹药,见到父亲和妹妹。这些战场团聚的情节,让人不得不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两部影片虽然相隔几十年,但都回荡着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壮志豪情。李默尹一家三人为了国家和人民,聚少离多,最后李默尹和李想都血染疆场,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怎能不让人心生感动、热泪盈眶呢。
《存亡之战》巧妙地运用前后照应,进行情感抒发,歌颂可爱可敬的英雄。彭总的一颗糖,在片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彭总的平易近人和对下属的关爱,也表现出李默尹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寄寓着家人团聚、幸福相伴的美好愿望。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美丽的七星瓢虫和鲜花,这些事物同样象征着幸福与美好。李想一开始没有喊“妹妹”,临牺牲前一声“妹”的深情呼唤,体现出他作为兄长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妹妹的关心和呵护。上述种种相互照应的细节,揭示了志愿军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动力所在,那便是为了让祖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不过,影片中个别细节的处理似乎欠妥,例如李默尹腿被炸伤打绷带止血时,却把绷带打在了露出的腿骨上;杨三弟如何在伞兵包围下脱险并见到李晓,也缺乏必要的交待。人物刻画上,该片较第一部更为生动细腻,但难免略显脸谱化、夸张化,过分突出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孙醒被明显夸张化、光环化处理,失去了现实合理性。
虽然略有瑕疵,但影片的成就是主要的。该片真实与虚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战争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层层推进、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颇具感染力。《志愿军:存亡之战》为如何在视觉文化语境和高科技条件下讲好战争故事,以及如何兼顾主流意识形态传递与个人情感表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周仲谋)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