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浩月
提到短视频,会想到什么?有人想到饭后、睡前的娱乐,有人觉得这是杀时间利器,有人认为自己的专注力被破坏了,有人每次刷完短视频都会批评自己但又难以割舍——作家莫言对此毫不讳言。如今,有关短视频的激烈争论期已经过去,许多人默认了短视频的存在,也承认了短视频已经进入娱乐与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地带。
作家梁晓声在一场活动中,先是说自己不怎么看短视频,随后又透露自己每天晚上都会刷一段时间的短视频。这一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平台不同,传播方式不一样,不少人会对什么是短视频产生不同理解。梁晓声可能就误会了,认为自己睡前刷到的小猫小狗、农民歌手、咏春拳、《只此青绿》等是一种视频内容,类似于将电视画面转移到手机上,而不会特意去确认短视频这一形式意味着什么。
那么,究竟什么是短视频?除了篇幅短这个明显的特征外,短视频的重点在于:用极短的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观众带入情境,迅速激发观众情绪起伏,引发观众共鸣,哪怕是催生了观众诸如愤怒、厌恶等负面情绪,也是一种成功——极其戏剧化,是短视频的立身之本。由短视频衍生而来的短剧,将短视频的内在用到了一个极致,并引得不少影视剧从业者投身其中,形成产业。由此可见,短视频的诞生与流行,是带有颠覆性的。
一位女作家曾做过测试,她刷了一段时间的短视频,发现并没有成瘾迹象,但当算法发现她喜欢小猫视频之后,开始接二连三地给她推送相关内容,结果她沉溺了,和许多人一样被强大的短视频攻陷。尽管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主要以竖屏形式呈现的短视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让人欲罢不能的。
2017年,被视为“短视频元年”。在此之前的数年,短视频并不太被看好,网民无法理解这种十几秒到几分钟的内容如何能取悦人心。但随后短视频的爆发速度令人惊讶,到今天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人。这个时候,无论喜不喜欢短视频,人们都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如何看待短视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短视频无孔不入,见缝插针,这固然与它不断猜测并迎合人心有关系,但本质上它是碎片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即便没有短视频,在一个时间被打碎、注意力被分散的时代,人们仍然会选择其他如微博、微信、手游等信息或娱乐方式,来填满等公交车、等饭菜、等入睡之间所拥有的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时间。而短视频与碎片化时代更为匹配,所以它大大挤占了用户看电视的时间,跃居休闲娱乐的首选位置。
不过,选择的权利仍然在用户手中。能够拒绝短视频的用户,相应地会拥有更多被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无法拒绝短视频的用户也拥有选择的权利,那就是把短视频当成一个工具、一个窗口,去观察社会与世界,了解他人的生活与人生,映照自己的内心与精神,如此,在获得休闲与娱乐的基础上,也能看到一些实实在在有助于自己思考的东西。尽量去除看短视频带来的浮躁与虚无感,争取有一些启发与获得感。
在短视频刚进入爆发期的时候,很多用户在平台上通过短视频来展示自己生存与生活的状态:大学校园里的学生,路灯下卖西瓜的老人,铺子里打铁的夫妇,草原上放牧割草的少数民族女性,卖煎饼的小贩……这是“短视频最初的样子”,网友怀念那个没有美颜和滤镜的短视频初期状态。短视频给了芸芸众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也给小城、乡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小商品制造业与农业带来了机会。在短视频中,妇孺皆知的明星、逐渐熟悉镜头的文化人、粉丝上千万的网红、期望短视频带来流量收入的创业者、普普通通的打工者……都可能出现在你手指的滑动之下。
今年春节后,潮汕英歌舞借助短视频传播大火特火,与此同步被关注的还有福建游神、甘肃社火等传统民俗活动。不少人看完短视频后化身为游客,奔赴现场与当地人同乐。这类短视频的火爆,虽然具有季节性,却让人看到一种可能——在活跃传统文化、激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短视频有着既直接又深远的影响。人们看这些短视频,已经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阅读”行为,不只是感受到一种视觉奇观和内心震撼,更会催生对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的向往和追寻。
给梁晓声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此青绿》,是通过短视频到达他视野当中的,包括《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电视台推出的内容,也都借助短视频实现了最大可能的传播覆盖。而且,短视频延续了这些内容的活跃度,除原版视频会被网民不断翻出之外,许多相关的推介版短视频也形成了矩阵效应,把几分钟的短视频所无法涵盖的文化内容推送到手机用户那里。近年来因为一则短视频而掀起的文化现象与讨论不胜枚举,无形中,人们也期待着这样的内容隔三岔五地出现,成为公众话题,并借助便利的参与讨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转变自己的视角,不再把短视频仅仅作为娱乐选项来看待,或能解决受众与短视频之间因紧密联系而带来的焦虑感。如果真正搞懂了短视频的创作与流行逻辑,真正意识到自己对短视频的需求是什么,就能够客观看待短视频对自己时间的占领和对精神的“入侵”,把短视频放置于它应该存在的位置,像看待电影、电视剧等那样,用平常心有选择地欣赏与消费。这样,短视频与受众之间自然便有了距离与张力,一样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笔者看来,一个理想的方式是把短视频当成社会与时代的镜像,从中去看世界与人心的进行时,并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放置其中对号入座、校准修正,那么,短视频一样可以起到促进人的反思与觉醒的作用。而要短视频能够拥有更多积极一面的作用,平台要有责任意识,让优质内容更多到达用户,让劣质内容边缘化。对于用户来讲,选择给什么样的短视频“点赞”,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短视频的发展走向。短视频的样貌呈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内心,当用户更多地借助短视频去表达与传递美好与善意时,这一传播媒介才会真正迎来高光时刻。(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