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唐诗星空的闪耀时刻

来源:北京晚报2024-09-17 10:11

  近日,人文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学者们前往祖国壮阔山河,寻找唐诗诞生的现场,触摸唐代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场唐代的漂泊之旅,在主创们的心中也留下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伟大诗歌诞生时(李文举 本片总导演)

  很多年以来,我主要拍摄的纪录片类型是自然类纪录片,看见过无数壮美的景象,每当被震撼到无法言说的时候,总是冒出这样的念头:要是李白、杜甫来过这里,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句来呢?

  这就是《跟着唐诗去旅行》最初在头脑里的成型。

  在欧美,文化旅行类纪录片是非常流行的纪录片类型,很多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诗人,都愿意在镜头前带领观众,踏上一场历史文化之旅。

  第一季播出之后,《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就开始立项制作。从一开始,我们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唐诗浩若烟海,唐代诗人灿若星辰,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表现?

  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关键词:转变。

  我们关注心灵转变的时刻,关注一个人成为诗人的时刻,关注诗人变得更好的时刻,关注伟大的诗歌诞生的时刻。

  我们继续延续第一季的创作风格,由诗人、作家、学者带领观众,去寻访、去探索、去感悟。我们要跨越1000多年的时光,架设通往唐代诗歌、唐朝诗人的桥梁,我们要修一条路,希望观众能够沿着这条道路,到达唐诗中的高光时刻、群星璀璨的时刻,能够感受到超新星爆炸一般的瞬间,从而爱上唐诗,爱上中国古代的伟大心灵,正如作家韩松落所说:和老灵魂们去对话。

  长达三年的制作过程。感觉像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过了无数的垭口,无数的岔道,唐诗对我而言,就如高山,常常感觉高山仰止。好在有众多师友们的引领。

  我和团队的各位同事都满怀感激之情,因为我们来到了一个自己曾经梦想过的地方,正如在羌塘,我们看见迁徙的藏羚羊。潮水一般掠过干旱的高原。我们一起走向唐诗的秘境。

  遇见韩愈(原媛 《石鼓歌》分集导演)

  如果不是因为西川老师,我想我可能不会有机会遇见韩愈。2022年,开始筹拍《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的时候,我身后跟着一长串诗人的名字。我准备好了柳宗元(谁能不为柳宗元的诗情动容呢?),瞭望了一下奔赴西北的边塞诗雄的身影(真是心怀激荡),还有李商隐与杜牧,我也翻了翻他们的传记。然后,当我和西川老师会面的时候,他看着我说:“你们为什么不考虑做韩愈呢?”我整个呆若木鸡,当时谁会想到韩愈?!我没有敢立刻答应这件事,我觉得拍韩愈的难度好大。

  在我非常有限的认知里,我只知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句属于韩愈的诗句;再就是有些悲情感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世人都称赞他的文章好,韩愈的《师说》《马说》给他建立起正襟危坐的师长形象。韩愈在我心里的色彩是黑白灰的,形象是方正的,表情是肃穆的,他是灯塔般闪亮,但却遥远的;他离一位能够让人亲近、喜爱、色彩丰富的诗人形象相去甚远。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作家张炜的书《唐代五诗人》。我看到他如何沉浸式地赞美着韩愈,在他眼中,韩愈树立了一个中国文人应该有的标准,无论在文学本身上还是社会责任感上。然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西川老师对韩愈抱有的那种热情;我看到了一个很奇异的场景,同为作家,他们都对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那位诗人,抱持有令人惊讶的同频共振般真挚的热忱与钦敬;而这种情感,于本片开拍后,我在另一位诗人,欧阳江河老师身上同样看到了,他把韩愈比喻成星辰大海,他认为他有能力把大海装进一个杯子里!

  我是在这些作家的感召下遇见韩愈的。长年视觉工作的历练让我非常关注细节,而第一个打动我的细节就是,韩愈为今天的汉语留下了三百多个成语,如果你上网查询“韩愈成语词典”,你可以查到这些词:坐井观天,爱才若渴、传道受业、触目惊心、悲天悯人……也就是说你今天信手拈来随口说出的一个成语表达,可能就出自1200多年前的老韩愈之手。所以在片中我拍摄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地相遇的不同路人,让他们每一个人选一个“韩愈成语”来说,也许我们背不出老韩愈写的拗口诗句,但他对汉语言的影响一直在那里,就在我们身边。

  韩愈是难表述的,他身上呈现出一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造就了其强大的个人魅力与个人影响力(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即便被贬期间身旁也从来不乏追随者)。同时这种复杂性也为后世对他个人的描述带来了某种悖论与困境,比如,他既反对佛教与外来文化,又与当时的高僧大德私交甚密;他既写下《原道》这样正襟危坐,论道统的文章,同时也写下《毛颖传》这种为一支毛笔立传的奇奇怪怪的文章,这就好比一个老夫子,突然用马伯庸的口气写了个短篇小说,可笑可爱至极。

  他的复杂性让我构建了一个我认为非常丰富的篇章,同时,又很遗憾许多非常好的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架构等原因无法放进片子里。比如,五十四岁的韩愈任兵部侍郎时,奉诏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发生了叛乱的军中宣慰安抚,兵不血刃平息叛乱;再比如,在他曾经治理过的潮州,附近有八个村镇,每年都要搭戏台唱戏祭拜韩愈,村民们制作韩愈符贴在门前,像崇敬神明一般地崇敬他。韩愈不仅仅活在史书里,活在文学搭建的记忆里,也一直活在民间记忆里。不去岭南,不拍摄这部片,就不会有这么深的体验。

  在韩愈去世的五百多年后,另一位闪耀文坛的大才诞生了——苏轼。苏轼为韩愈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堪称传记散文的经典。其中这四句话可以涵盖复杂的韩愈的一生“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热爱韩愈的苏轼,有一次和友人们游南溪,喝酒喝高兴了跳进南溪玩水,一边玩水一边吟诵韩愈的《山石》,然后说他了解到了韩愈的快乐,他为什么快乐以及怎么样快乐,这是中国文坛两大巨擘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今年7月,我和几个朋友环阿尔卑斯山徒步,路上溪流涨水,我们把鞋子脱掉,赤脚踏着刺骨的冰水过河,裤子鞋子袜子全湿透。在那样的情景中我突然想起韩愈《山石》中的两句诗,“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我把这句诗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而在这一刻,突然间我体验到了苏轼所体验到的韩愈的快乐!在离中国八千多公里之外的阿尔卑斯山能够遇见韩愈,我们朗声大笑,刺破寒冷的山风。

  诗歌背后是活泼泼的生命(李冠男 《琵琶行》分集导演)

  如果中国也有桂冠诗人,我想,那个人必定是白居易。

  翻阅他的年谱,有一个时期格外引人瞩目,那就是令当时已被贬通州的元稹写下“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江州岁月,也是他创作出《琵琶行》《大林寺桃花》《问刘十九》等一众脍炙人口的名篇的人生转折期。所以,我们最终将目光聚焦在了他漫长一生中的这短短三年多的时光,决定和杨雨老师一起,重回属于白司马的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我们在猎猎江风中体会他“身似浮云心似灰”的贬谪苦旅,循着他的足迹去探访陶渊明故里、上大林寺旧址和庐山草堂,也和诗人一样,兴致勃勃地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这过程中,杨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和探索欲的体验者,她将自己完全投入,走白居易走过的道路,看他看过的山水,也用心地去感知那个人到中年、身担家庭重任,又突然因为正义谏言而遭遇贬谪,于人生至暗时刻完成蜕变的白居易。

  随着寻访的深入,我也真切地意识到白居易与其他诗人最大的不同,他其实是调动了整个生命的能量在写诗。杨老师说,如果唐代诗坛也有朋友圈,那么白居易一定是最爱发朋友圈的那位,他用诗歌的形式记录日常点滴,和最好的朋友在云端对话。我想,他其实也是在和自己对话吧。如他这般多情又热爱生活,自然是有丰盛的情绪需要一个纾解的出口,写诗就是白居易的出口。

  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白居易的诗文皆呈现一种坦率、赤诚的面貌。他习惯于直面生活,也会直面自己。就像在寻访陶渊明故里时,他在诗中坦率地表达了对于陶渊明甘愿“遗荣利”、“老死此丘园”的羡慕,他对自己的境遇有清醒的认知,并且不惮于将那个犹疑、两难的自己袒露给别人看、给后世人看。杨老师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喜欢不同的诗人,但越是人到中年就会越理解并且喜爱白居易。少年时代追求伟大和不凡,随着年岁增长,会承认平凡也挺酷。

  当我们将诗人的一生看作一条汤汤大河,就会发现白居易的珍贵——他的创作坦荡地铺陈开来,没有那么多奇崛和瑰丽,日常所见、所闻、所感皆可入诗,他的不辍书写,是一种人生剖白,自有天真和诗性在。

  江州三年,从白居易到白乐天,这过程并不容易,白居易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示范。他将自己的生命写入诗歌,所以,如果你真的读懂了白居易,就会发现——平凡之下,是一位正儒的清洁和自省,是他立于乱世的生命韧性和人生智慧。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是活泼泼的生命。

  去甘肃仰望星空(李晓东 《出塞曲》分集导演)

  锁阳城,是瓜州境内一座遗址。玄奘曾经在这里停留。据说人们还有可能在大风过后捡到开元通宝,可以想象,盛唐时期,这里非常繁华。

  我们在锁阳城拍摄,恰逢夕阳西下,巨大而红的太阳正在坠向塔尔寺遗址的身后。

  一辆小车飞驰而来,停在路边,我以为是看热闹的,也没理会。过了一会儿,一个瘦瘦高高的人走过来跟我打招呼,看着面熟,却不敢认,真是“囧”到家了。

  来人是瓜州融媒体的杨岩泉主任,12年前,我们在瓜州拍摄《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就是他带我们一路调研采访,那时,他还是一个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热情、认真、周到。如今的他依然又高又瘦,人变得成熟了很多,面容却没什么变化。

  怎么就没有想到,西出阳关有故人啊。

  人就是这样奇怪,说起岑参来过,高适来过,王昌龄来过,那些从未涉足的土地,那些荒山、河谷、草地、沙丘,马上就有了亲近感,仿佛我认识1300年前的它们,今天是来再次探访。

  一定要抄一段本集寻访人韩松落老师的笔记,它太准确了,我曾把它引用到片子里,可惜一次次修改之后,终于还是不见了:

  我的朋友李修文,出了一本书,名叫《诗来见我》,在封面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无论你身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中,总有那么一句两句诗词,在等待着我们,或早或晚,我们都要和它们破镜重圆,互相指认着彼此。”

  我们和诗词,和诗人,和那些诗中描写的情境,从来都不是初见,而是久别重逢啊。

  按照《跟着唐诗去旅行》的结构方式,每一集应该讲一个诗人的故事。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在甘肃拍一集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是谁?

  每一位诗人都是一本无法穷尽的厚厚的大书。

  遗憾的是,很多诗人的史料都不足以连缀成一条完整的命运线。

  王之涣到底来没来过边塞,他走到什么地方?王昌龄走的是哪条路,是否走到了碎叶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究竟是哪里的景色?岑参有没有像诗中写的看到了热海?

  我们只能根据那些星星点点的记载,根据诗中写到的情境去想象,在713年到755年之间,这短短的历史中的刹那,是什么力量,让盛唐边塞诗如同一场突然爆发的璀璨的流星雨,照亮西部大地,照亮千年的时光。

  所以确定了主题:边塞群星闪耀时。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诗吧!

  好在那条东来西往的路,一直有迹可循。于是,我们沿着从东向西行走的路线,按照诗的指引,去重走诗人之路。

  诗词需要走进生活(周宇 《双星会》分集导演)

  山东兖州,金口坝,初秋的晚上。一辆农用三轮车,从已经上千年的石坝上开过,灯光照亮了路上石头的纹理,忽明忽暗,这些纹理在白天是看不到的。随着车轮轧过石头,有节奏的声音消失,金口坝又沉浸在一片孤独的黑暗里。

  1000多年前,李白和杜甫在名为鲁郡东石门的地方分手告别,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次二人分别后终生再未相见。

  因为有了唐诗,脚下的大地和生活场景变得不一样,此刻我被一种莫名的伤感包裹着。似乎现在的生活模式让一切都变得很快,一切都唾手可得,反而很难有那种深沉绵长的情感了,在细品唐诗时,那深切的情感跨过千年依然扑面而来。

  闻一多先生曾说,这两人的见面,是日月相会。1000多年过去了,李白、杜甫的相会该如何用影像表达?诗该如何用影像的形式来呈现?它不是一个诗词地名考证,也不能是在纯解读诗词。这是导演组要解决的问题。

  我反复幻想着这次伟大相会的故事,这次我们决定从杜甫的视角去讲述。杜甫的《望岳》,应该是我最先知道的杜甫的诗作。回想一下,我居然还没有登过泰山。凌晨3点,天很黑,雾气很重,很多的头灯、手电在雾色中若隐若现。

  随着向山顶的进发,雾气越来越重,远处开始闪电,风也越来越急,很快电闪雷鸣,冰雹如期而至,打在脸上生疼。雨水如瀑布一样顺着台阶倒灌下来,身上湿透,冷得要命。往上攀登的人们开始下山,无处避雨,只能忍受着打在头顶和脸颊的冰雹。混乱至极的山路,此刻我最害怕的是发生踩踏事故。好在我们顺利回到驻地休息。

  天亮起来,我们再次前往山顶,云雾在山间迅速移动,我和鲁大东都一路无语,突然他对我说:“这才是山啊,它平静的时候,我们反而感受不到它,只有在有风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

  鲁大东此刻站在一处石崖上,高声唱诵着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一刻,背诵过无数遍的唐诗,把我激发了。这是个年轻人面对世界发出的呐喊,我们和杜甫又接近了一点。

  我年轻时痴迷于去探索荒野,似乎在荒野里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清澈而坚定。随着年龄增大,开始重新思考这个世界,这个我们与古人共同生活的空间。开拍前,我和鲁大东老师在一起沟通,我希望我们一起把它当成一次真正的旅行,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去完成一次唐诗之旅。我们一起做到了。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鸳鸯楼·惊魂》突破1亿票房,国产恐怖片迎来第二春?

  • 《完美的日子》:专注于“当下”的美与意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