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奕宸
近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颜真卿》在爱奇艺上映,该片共分为《雁塔题名》《乱世孤忠》等五集,从家族背景、仕途沉浮等多个角度出发,向观众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唐时代的历史画卷,书写主人公在其中的荣耀与血泪。
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字帖上,“颜真卿”这个名字都如星光一般璀璨闪耀。一方面,他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分别有《祭侄文稿》《与郭仆射书》等名作传世;另一方面,他又是能谋善策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安史之乱中勇举义旗,活跃在波谲云诡的中唐政坛。相对于舞枪弄棒、纵横捭阖的后者,颜真卿舞文弄墨的书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甚至算得上是不少人心中的“刻板印象”。由此观之,能否生动刻画颜真卿身上汇集的多重身份,成为这部纪录片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此,本片并未将颜真卿的这几重身份进行简单的罗列与叠加,而是顺着历史进程勾画出他的人生脉络,将书法、文学、军事等多方因素相融合,构建出一个形象丰满的、更接近历史事实的颜真卿。从书法看,他用笔精妙,擅长行、楷,受张旭、王羲之等人的影响颇深。他的书法风格雄伟刚劲,大气磅礴,被称为“颜体”,可谓是集百家之所长;从文学看,他宏词沉郁、言辞率真,支持唐代的古文运动,《论百官论事疏》《与郭仆射书》等作皆为后世传颂;从军事看,他在安史之乱中临危不乱,靠“平原首义”提振士气,挽救危局。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维度在片中看似各自独立,自成一体,实则相互贯通,相生相因——颜真卿“笔”中的磅礴气势与他“剑”上的忠诚豪壮互为表里,一脉相承,这使他足以成为古今中外“文如其人”的典范。意在抒发丧侄之悲的《祭侄文稿》则彰显了颜真卿思想与艺术的统一性。传统书论强调“墨分五彩”,即“浓淡润渴白”五种墨法,而颜真卿在此作中大量运用了“润”以外的“渴”,以表达他彼时彼刻的悲愤心情。由此,一个立体多面的,集思想家、书法家、文学家、军事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唐斜杠青年”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上述分析皆是从纪录片的内容层面出发,而从形式层面看,《颜真卿》亦采用了多种成熟的技巧,包括情景剧式的真人演绎、地图与实景的交叉并用以及大众评价的复调呈现。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一种音乐体裁,其中的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苏联文艺学家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并进而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在巴赫金的理论中,复调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美学、哲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在《颜真卿》这部纪录片中,复调的艺术手法得到了创新性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多领域学者、同时代人物以及后世名人对颜真卿各不相同却又丰富的评价与看法。“复调”可以看作是一场互相辩驳、相互补充的艺术表演。在本片中,真人演绎配合上旁白解说,生动厘清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设计历史情景剧之外,主创团队还邀请了众多高校教授各自阐发观点,丰富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面对同一事件、同一作品,不同的学者或许有着不同的关注点,纪录片有选择性的将他们的观点择取、并置,进而启发观众们的辩证性思考。以“平原首义”这一历史事件为例,各个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而阐发自己的见解。在这些观点的碰撞与交融之中,我们得以跨过时间的鸿沟,对历史人物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此外,纪录片对《祭侄文稿》及其相关事件的讲解也是“复调思维”的生动体现。针对这幅书法名作,不同学者的关注点不尽相同。这些评价分别从情感价值、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多个角度,丰富了观众们对这篇“天下第二行书”的审美感受,让普通观众得以更加接近颜真卿的书法家形象。
每一集的片尾,是罗贯中、米芾、文天祥等著名文人对颜真卿的评价。细细思忖之下,不难发现这些不同层面的赞美实际上互相交融,一以贯之——颜真卿的豪壮忠孝之气,贯穿了他的文学写作、书法创作以及政治生涯,共同彰显出一个文武双全的爱国名士身上的气质与风度。从这些评价的对立统一性来看,它们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有着独特意味的“复调”?
在这样的复调下,颜真卿,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人物,如同一个美妙的音符融入汹涌变换的历史乐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颜真卿的印象也逐步从局部跃向整体。让观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新的认知与思考,这或许正是历史人文纪录片的魅力所在。(陶奕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