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珠打蕉荷丝竹调 园中听雨思如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珠打蕉荷丝竹调 园中听雨思如涛

来源:北京晚报2024-08-25 10:56

  作者:张鑫

  听雨是文人园林生活中重要的审美活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雨这一自然气象有着巧妙的利用,造园师往往精心设计园林景致,将风雨等自然天气巧妙化为自然景观,利用芭蕉、梧桐、荷花、翠竹等植物以及石板、山石等材质来营造听雨景致,将雨水滴打在这些物象上的声音转化为别具情趣的听景。

  当落雨与不同植物相结合,便因雨声、意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组合而诞生出无比丰富的审美意趣。在茫茫烟雨之中,雨点洒落在不同的承接物上,文人们一边和三五好友品茗畅聊,一边欣赏雨滴落在瓦片、芭蕉、荷叶、翠竹、空阶上所发出的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噼里啪啦等音色和节奏各不相同的雨声,别有一番情调。

  夜雨芭蕉 鲛人泣泪

  芭蕉是南方著名的观赏植物,也是园林中常见的花木。由于芭蕉造型优美、叶片肥厚、青翠欲滴的特性,它常常被造园家用来营造听雨的意境。在音乐中,“芭蕉夜雨”也是著名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音乐家们创作出无数优美的音乐作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经典著作《园冶》中对雨打芭蕉的声音有所描述,其文曰:“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明末清初文人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也记载:“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然碧色……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这些文字解释了文人为何偏爱在园林中种植芭蕉,欣赏雨打芭蕉之声。

  在江南园林中,多见以芭蕉和雨这两种意象为名的景亭、轩榭、楼阁等建筑,如“蕉雨亭”“蕉雨轩”等。苏州拙政园设有听雨轩,其意在欣赏雨打芭蕉之声。听雨轩园区内的主要建筑面北,内悬匾额“听雨轩”,轩前庭院有清水一泓,池中植荷几叶,池边栽种芭蕉翠竹,轩后也有芭蕉翠竹。听雨轩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植物、水体、建筑之间的组合别具特色,置景别具心裁。其听雨的主题鲜明突出,是一处颇有诗意的园中之园。

  明代沈周在其散文《听蕉记》中有着对雨打芭蕉之声的生动描写:“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剥剥滂滂,索索沥沥,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这篇文章叙写了作者听到雨打芭蕉时精致细腻的感官品味,他先听而后思,连续运用象声叠词和排比博喻句式,将雨打芭蕉的声音表达得抑扬顿挫、生动流畅、精彩异常。文章中拟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生,意蕴独特。欣赏此文,不禁沉浸于作者用生花妙笔呈现出的极其生动精彩的音乐效果,也能透过文字体会到作者描绘的雨中芭蕉的典雅气质。

  还有众多的诗词名句,都记载了文人们在园林中欣赏雨打芭蕉之声的情景,字句中可见作者对于此境的偏爱。南宋杨万里《秋雨叹》中云:“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南宋刘辰翁《菩萨蛮》中云:“芭蕉叶上三更雨,人生只合随他去。便不到天涯,天涯也是家。”北宋贺铸《菩萨蛮》词云:“芭蕉衬雨秋声动,罗窗恼破鸳鸯梦。愁倚帘栊,灯花落地红。”而宋代李清照在《添字丑奴儿》中写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尽管诗人们在听雨时的情愫各不相同,但都选择雨打芭蕉这一意象加以书写,可见他们都钟情于此,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共识。

  槛清霜飞 残荷听雨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荷花,硕大的荷叶和冰清玉洁的荷花不仅是营造视觉景观的重要元素,也是营造听觉景观的重要植物。苏州拙政园中设有留听阁,是园内西部主赏雨景听声之处。建筑物东、南两次均临水池,池中遍植荷花,“留听阁”的名字也取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李商隐原诗曰:“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值仲秋,池塘中的荷叶干枯,即将凋敝。贾宝玉游船时觉得荷叶恼人,便抱怨说“如何不将这破荷叶拔了去”。林黛玉便出声反对,认为荷叶不该拔去。她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林黛玉在此将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改成“留得残荷听雨声”,足见她对欣赏雨打残荷之声的偏爱。

  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在卅六鸳鸯馆西北,位于一块东突进水面、类似于半岛的地面上,是一座单层阁。留听阁两边临池,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内空间纵长,前后开门,阁前有平台,实际上是一座抽象的舫形建筑,是园主寄托江湖之思的象征物。留听阁室内空间划分为类似船舱的形式,两旁全部装窗和木制栏凳,凭窗观荷,倚栏听声,颇有情趣。建筑内特殊的室内空间,使得观赏者仿佛置身于船舶之上。

  北京圆明园内有“曲院风荷”一景,此景仿自杭州西湖的同名景观,位于福海西岸、后湖东侧、同乐园南面。此景中水面开阔,荷叶茂盛,风动时荷叶摇荡于湖面之上,朵朵荷花舞动其中,素雅动人。此处也是听雨的绝佳位置,雨打荷叶,水珠跳动,发出悦耳的声音,观景听声,可谓乐趣十足。

  “留得残荷听雨声”聚焦于秋天,以雨打残荷之声为欣赏主体。在花木茂盛的夏日,不仅有雨打圆荷带来的“跳珠溅玉”“明珠碎圆”“园荷泻露”等美丽的景象,也有听觉上强烈的刺激。而在气候萧瑟、草木凋零的秋天,视觉上枝繁叶茂的美景不复存在,只有萧瑟的秋雨滴落在宽大干枯的泛黄的荷叶上,噼噼啪啪地发出阵阵干涩的响声,别有一番萧索的境界。所以,秋天的雨打残荷声是非常独特的,别有一番情趣。

  文人们寄情于雨打荷叶之声,也为其留下诸多名句。宋代诗人陆游在《枕上闻急雨》中说:“枕上雨声如许寄,残荷丛竹更催诗”。南宋姜夔有词云“荷花池馆,别有留人处。此时归去,为君听尽秋雨。”明代诗人李东阳写过一篇《听雨亭记》,其中写道:“亭之前杂植群卉,而性独爱荷,置二盆池,种者长满。尤爱雨,雨至众叶交错有声,浪浪然,徐疾疏密,若中节会。静观子闲居独坐,或酒醒梦觉,凭几而听之,其心冥然以思,肃然以游,若居舟中,若临水涯,不知天壤间尘鞅之累为何物也!”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们在园中赏荷听雨的高雅情趣。

  雨滴空阶 水击石涧

  雨滴空阶也是园林中听雨时常见的意象,往往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空阶”多被用来暗指无人陪伴的寂寞和离别的哀愁。雨滴空阶上,点滴霖霪,庭院更显空寂。南朝诗人何逊写有《临行与故游夜别》,语言精工,意境清幽,是以雨景营造意境和气氛,进而渲染悲愁情调的代表作。诗中的“夜雨滴空阶”一句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大量引用的千古名句。宋代柳永在《正宫·尾犯》中沿袭何逊诗意并出新,以深秋之雨写凄凉之意,抒发孤独寂寞的心情。词上阕云:“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暮秋时节,气候转凉,百花凋零,虫鸟隐匿,只有蟋蟀在生命将尽的时刻凄苦地鸣叫,那是它生命的绝唱。夜雨淅沥不绝,水滴滴落在台阶上,声音因夜深人静而更显凄清悠长,蟋蟀的悲鸣和雨滴的声音叫人梦醒便再难入眠。刹那之间,相思之愁苦、客乡之孤独一起向诗人袭来,诗人对雨意的敏感,刺激着内心深处无可倾诉的苦楚。

  宋末元初诗人蒋捷的《虞美人》是听雨的名作,诗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他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入当下的听雨活动,自然产生迥然不同的情感和思绪。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一句中有着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自适,正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明白了人生中的种种悲欢皆不由人定,所以便任凭檐雨滴落,空阶声声,在这雨滴空阶中选择顺其自然,坦然回望人生过往,也准备好了迎接未来的悲欢。

  在北京颐和园内有一处园中之园,其名为谐趣园,为乾隆帝仿江苏无锡寄畅园所建。园内有一处建筑名为“洗秋轩”,其位于引镜亭东北侧,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敞轩,歇山卷棚顶,四周出廊。洗秋轩外梧桐、柳树等树木枝繁叶茂,水中荷叶亭亭,从“洗秋”的名称就不难想象出造园师对秋雨落绿叶、花木净如洗这番意境的追求,雨打屋檐、荷叶、瓦片的淅沥噼啪声也似乎从耳畔传来。

  此外,也有一些园林中会设置较为特殊的听雨装置,来营造别有风韵的听雨景观。比如,在无锡寄畅园内有八音涧,其引惠山泉水,水声淙淙,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悦耳,故以名之。八音涧的掇石采用堆叠技法,根据黄石山崖之横向褶皱和竖向节理所构成的天然岩相,取其纹理刚健、体量浑厚、轮廓分明、线条遒劲的特点,模拟中国山水画中“大斧劈皴”的技法,运用大块黄石,把涧壁化为石脉分明、坡脚停匀、进退自如、曲折有致、悬挑横卧、参差高低、主从相依、顾盼生情的天然图画。若是雨水汇集,山石间水流加大,水石之间撞击发出的声音更大、气势更为浩瀚、音色更为丰富、音调更为高昂。这样,雨水和山石结合在一起,不仅形成了山水画般的美景,更形成了悦耳动人的婉转音乐。(张鑫)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