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文化生命体: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何以互构相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新文化生命体: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何以互构相生

来源:文汇报2024-07-17 09:30

  作者:朱怡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历史深处走来,有绵延深厚的文艺根脉和典雅厚重的美学气韵;青年文化则乘势于时代潮流,钟情于轻盈灵动的表达。二者似乎有着“旧”与“新”的时空阻隔、“厚重”与“轻盈”的气质对冲,但在数字时代新媒体平台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交汇相融、互构相生,接合形成意趣横生的“赛博国风”,造就了“新文化生命体”,正是“两个结合”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互构:融合再造与有机统一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结合互构是时代孕育的必然结果,也是二者发展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古今中西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唤醒了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个体意识与自我价值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文化使单一的价值标准和话语霸权被解构,过去大众传播媒介时代成人社会宰制性、统领性的话语逐渐式微。

  而搭载于技术,起始于某种趣味文化的新型媒介文化与青年文化具有本质默契,特别是原本局限于一定传播范围内的青年亚文化,因其显著的个性风格、趣缘性、潮流感以及对新技术的快速接纳,使其极易在新媒介文化形态中获得注目,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社群转为面向大众的普泛化传播。

  中国青年亚文化有其鲜明的本土特色与风格表征。具体说来,西方青年亚文化采用颠覆的符号化手段彰显风格,目的在于“抵抗”主流文化,而中国青年亚文化从未间断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交融互动,甚至天然地将传统文化视为自我风格建构的重要形式以及与外来文化区隔的塑造方法,以此来寻求情感共鸣,实现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

  因此,与西方青年亚文化张扬个人主义反叛不同,中国青年亚文化表现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情绪释放,并带有家国情怀的意涵与想象。

  从“古风圈”“汉服圈”到国风国潮,作为最早破壁出圈、进入大众视野的青年亚文化代表,其背后的国族意识与文化自觉是融入“新部落”的情感密码,使个人叙事转化为集体记忆,这是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交融后的典型样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于其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与不断迭代更新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获得现代性意义,也必须赢得青年一代的认同,激发青年人主动参与构建的热情。

  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结合互构是一种融合再造,形成“新文化生命体”。“新文化生命体”具有成长进化的生命需求,如同生物的同化作用能将摄取的物质在体内转化为自身能量,“新文化生命体”也在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相互激发与涵养中进行能量交换与自我更新。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涵化青年文化,为青年文化提供资源宝库、奠定价值基石。脱胎于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国漫、动画受到广泛欢迎,传扬民族风尚、承袭东方美学的虚拟偶像也将助推传统文化创新,实现跨文化交流作为创作团队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文化的灵感来源与表达载体时,便挣脱了旧有的传播语境与框架束缚,搭载数字技术与潮流文化更新为全新形态,拓宽了青年文化的视域边界,深化了青年文化的哲思底蕴。

  另一方面,“新文化生命体”正是Z世代青年“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探索与创新,以青年人喜爱的文化形式和媒介表达重新阐释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即多模态、小叙事、具身化、智能型,并在Z世代脑洞大开的跨界混搭、时空穿越的虚实相生中激发出“新文化生命体”蓬勃的生命力:以手办还原《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将中国水墨风与美式涂鸦结合,电音唢呐吹奏中外经典名曲,传统服饰与赛博朋克链接、让汉服妆造“玩”出科技感……B站、抖音、小红书上越来越多的Z世代博主用全新逻辑拼贴组合、挪用重构传统文化元素,用“六经注我”的“情”与“趣”来创造性地展演传统文化。

  借由网络的协同创作与分享,后亚文化的风格再造与符号化提取使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不再曲高寡合,“父辈的”“传统的”文化符号成为具有差异化消费吸引力的流行元素。在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变装视频等青年人喜爱的文化形式与技术展演中,传统文化的流通性与消费价值得以开发,促成新消费需求的演变与革新。

  融合再造后的“新文化生命体”承袭了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文化观,内核稳定、气韵悠长,但外在呈现却气象万千、风格多变:古与今,新与旧,复古感与未来感,智能化、数字化与“反技术依赖”“倡导传统手作”……充满矛盾对立却又能统一自洽,形态与风格杂糅,具有复合型、多层次、流动性和动态协商的交互特征,展现出不拘一格、跳脱跃动的“赛博灵韵”。

  相生:新陈代谢与气质转化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融合再造使“新文化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生命体系,通过自我调节完成新陈代谢。青年作为最具潜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主体,富有变革性力量。不迷信和盲从权威,在批判中继承,在反思中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扬弃,是青年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为我所用”的态度表达。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新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弃除糟粕、“排泄废物”,才能释放能量。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青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更多平等、公平的价值观念,对于封建等级观、落后性别观等表现出敏感与排斥。近年来不少文艺作品通过不依附情感关系的“大女主”姿态或是男女并肩同行的和解式路径来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她时代”力量,具有批判性表达的创作往往会赢得年轻世代的共鸣与支持。

  “新文化生命体”具有吐故纳新的生命特征,以适应环境而更新进化。被誉为国粹的戏曲在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剧场环境和观演关系都发生变化的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的课题。从白先勇发起青春版《牡丹亭》带动昆曲复兴到4K、VR技术打造演播版《龙凤呈祥》、从越剧《新龙门客栈》“君宵CP”精准拿捏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到“上戏416女团”以戏腔短视频火爆全网,从《将令》将华阴老腔和摇滚激烈碰撞到现代戏《祝家庄里的年轻人》将越剧与街舞结合,古老戏曲掀起“青春革命”,从情感、形式、媒介上将青年文化、时代审美融入戏曲古典样态,这是“新文化生命体”适应新媒介环境,以青年力量激活传统文化能量进行自我更新的典型示例。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相互形塑,二者激发的“化学反应”使其在改造中深度交合,气质相融。彰显独特、追求风格的青年文化若没有扎实稳健的文化根基,就会显现出轻奇浅薄、多变易逝的不稳定性,难以持久发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吸纳其文化底蕴,能够为青年文化指引方向、立定根脉,展现出在创新中守正的价值面貌。数字时代青年力量的加入,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于文化传承,青年创意以活跃思维、开阔想象、技术敏锐度与践行力把握住文化发展建设的主动权,将投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转化为创新的智慧与行动,成为文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棋手”。“新文化生命体”在青年文化的推动下不断向上突破、向前发展,呈现出在守正中创新,充满活力的成长态势。

  结合二者优势的“新文化生命体”在新陈代谢中健全骨骼架构与血肉填充,既有沿袭中华传统文明向下扎根、坚韧生长的能力,同时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创新突破能力不足的问题,衍生出有别于古代及现代的“新时代”精神气质。“新文化生命体”的不断发展离不开Z世代青年作为文化生产者的文化自觉与创生动力,更仰赖于经济、科技环境与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发展大势。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视,对青年文化的鼓励、培育与引导,是推动“新文化生命体”不断进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行业平台,更是以大视听“连接一切”的全产业链条为青年创意赋能传统文化提供可能。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在“古今中西”文化结构的氤氲化醇中深度结合,展现出“少年中国”的新生力量与勃勃生机。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亭青年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三餐四季》:以美食为媒,展文化之美

  • 《凡人歌》:北漂一族生活图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