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伟科 林康馨
民族民间舞往往孕育于田间地头,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是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重要文化遗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去权威化的师生关系中,如何混合线上线下的多种教学途径,使教室以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也能得到重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虚拟的学习空间中,如何借助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如何借用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将有助于推动舞蹈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线上线下融合——民族民间舞线上教学途径探索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深受人们的厚爱。从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说,民族民间舞传统的教学方式仍依赖于言传身教的传统课堂模式,未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线上教学丰富了舞蹈教学模式。虽然保留了示范与讲解,但互动性弱,缺少了纠正这一舞蹈教学的重要步骤。由于语言的多义性,学生对同一个指令的理解是多元的,加上舞蹈空间的丰富性,容易产生同一个动作每个人摆出来的位置不同,感觉不同。例如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若核心动律的掌握有偏颇,很可能产生“四不像”的结果,民族地区的特性与风格也会减弱。
因此,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线上线下的多种教学途径,重视传统教学中教室以外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利用。这种融合的教学途径,可以是课前在线上发布的预习的文章或视频,提前将该民族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是下课后进行巩固的习题测试,将课堂中讲到的重要信息,如风格特征成因、动作名称、传承人等设计成闯关的小游戏进行课后测试;可以通过打破空间距离的师生沟通与解疑,利用线上平台的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种融合的教学途径,一方面降低教师权威和中心地位,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从传统的领导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甚至是陪伴者。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之养成学习的习惯。
科技赋能——“VR+民族民间舞”使沉浸式教学成为可能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当下,在舞蹈教学中融入VR技术,已成为一种可以实现的构想。对于“VR+民族民间舞”的沉浸式教学构想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舞蹈本体教学环节中,可以利用VR让学生体验现实中难以到达的场景和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中,节庆活动是其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可以用VR再现某一民族的节日庆典,让学生以虚拟形象加入其中。学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能直观感受到节日举办的场地与规模、所处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饮食、民族舞蹈等。在教学中,VR的情景化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民族风格对舞蹈的影响。随着我国5G网络的普及,能够带来很好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其次,在编创教学环节中,可以利用VR构建一个虚拟剧场,其中有包含灯光、服装、舞美等效果库可供选取。在动作编创完成后,学生能够以设计者的角度进入虚拟剧场,统筹灯光、服装、舞美与舞蹈,四位一体,进行完整的作品编创。
最后,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配合舞蹈科学测量手段,实时监测学生的肌肉、素质、平衡、弹跳等多种能力,并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全方位的学习报告,用数据建构实现个性化精准教育。
数字化呈现——民族民间舞数字博物馆建设
纵观当下,“科技”将会在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5G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建设相关的三维数字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能够将具象的民族文化与科技进行“天马行空”的结合,通过文化传播、展览体验等方式,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探索。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和文化信息,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日行千里”切身体验丰富的民族文化。
将民族民间舞进行数字化呈现,舞蹈数字博物馆建设迫在眉睫。在线上数字博物馆中,学生不仅可以将服装、道具等实体展品建模成三维图像,还可以了解不同的解读文本、展线、主题,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从现有探索和未来趋势看,虚拟展览的发展空间极为广大,它打破了传统实体展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挑战着人们的策展思维能力。这种新颖的展览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数字博物馆的展览中,还可以配合一些问题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浩如烟海的五千年文明中发现优质资源并加以再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与判断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
资源整合——建立“信息共享”民族民间舞教学新模式
除数字博物馆外,丰富多彩的线上专题讲座和赛事活动也值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民间舞相关专题讲座和赛事活动有近百场。在专题讲座方面,有艺术类专业院校组织的专题讲座,如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BDA舞蹈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吴晓邦讲坛”等;有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和院校组织的专题讲座,如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等不定期举办的讲座。在赛事活动方面,包括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桃李杯”,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大都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点播的方式,以免费性、公益性为前提,学生能够免费地观看、欣赏这些优质舞蹈资源,提高了民族民间舞的传播效率。
但是,当前线上专题讲座分布较散,需要耗费极大精力网罗各地信息,如果能通过建立主题资源库的方式,将分散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全国乃至全球共享,更能方便学生基于民族民间舞词条进行智能高效的检索和大数据分析。真正做到打破时空壁垒,享受一线名师的教学和指导,了解和掌握民间舞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开拓学习视角,丰富知识储备。除此之外,还可以共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资源,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让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围墙”之内,而是将更加丰富的资源纳入课程内容之中,打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数字时代,拓展舞蹈教学的维度已成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有些构想离我们很近,可以看到它正在逐步施行着;有些构想目前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一切都指日可待。(陈伟科、林康馨)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