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在旷野里》回望乡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从《在旷野里》回望乡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7-05 17:23

  作者:姜乾相

  今年上半年,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再次“流量”爆棚。他的佚作《在旷野里》先是在2024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杂志首发,随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精装单行本。这部不足10万字、创作于70年前的“未完成”小说出版后,不仅在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在广大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从《在旷野里》回望乡愁

  刚拿到印刷精美的单行本,我便一头扎进小说中,被故事情节推着向前走,被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所深深吸引。

  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

  与《创业史》一脉相承,《在旷野里》同样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初,陕西渭河平原上的乡村生活画卷。

  小说起笔写的是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登上一列火车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场景。在一趟飞驰的列车上,车厢里播放着《歌唱祖国》的暖心旋律,乘客的脸上泛着盈盈笑意,车窗外渭河闪动着耀眼的光芒,蓝天下映衬着巍巍秦岭……这些生动的场景与新中国百废待兴、人心思上、干劲十足的社会氛围相契合,不仅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也确立了作品的叙事节奏。

  故事发生在1951年的陕西关中渭河岸边,靠近秦岭终南山的一个县。县委书记朱明山刚刚到任,突然接报:本县棉区发现棉蚜虫害,情况紧急,需要及时治理。《在旷野里》围绕干部和群众在盛夏时节消灭棉蚜虫害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塑造了年轻有为的县委书记朱明山,县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团委干部、公安局局长以及群众中的生产能手等众多人物。这些拥有不同观念、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态度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小说围绕消灭棉蚜虫的过程,将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紧密结合起来,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社会场景。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比如,书中写到:“在你眼前,辽阔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开去。远处的村庄和树丛,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近处,村庄淹没在做晚饭飘起的白色炊烟里面,只在炊烟上边露出房顶和树梢,很像陕北山顶上夏天黄昏时所见的海市蜃楼。”柳青将他对土地和人民的深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陕西渭河平原的风情画。此外,文中对方言的运用,以及语言营造出的物象与心象的双重之美,让身为关中人的我倍感亲切。

从《在旷野里》回望乡愁

  乡愁与时代精神的有机交融

  据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先生深入考证,柳青到达陕西长安县后,就开始创作小说《在旷野里》,从1953年3月初至10月7日,前后用了七个月左右的时间,而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正是柳青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长期思考的结果。

  《在旷野里》围绕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的典型场景和典型事件,描写了以朱明山为代表的党的优秀干部,与群众一起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过程。“我们不能光靠嘴来克服农民的靠天吃饭思想吧?要靠我们的实际工作吧?”作家在作品中直面“三农问题”,思考中国最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提醒党员干部“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里不掉队”,更强调了“严重的天然虫害是可以拿有组织的人力治好的道理”“做出来才是最带劲的宣传”。

  同时,这部作品也较早地触及、批评了个别领导干部在掌握权力以后表现出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比如,小说写到:“很多人被摆在领导地位上以后,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体会到责任心和对事业的谨慎,对干部的关怀和对自己的严格。但是有些人被摆在领导地位上以后,人们从他们身上却只感觉到把权力误解成特权的表现——工作上的专横和生活上的优越感,以至于说话的声调和走路的步态都好像有意识地同一般人区别开来了。”此外,这部小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地触及干部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婚姻、爱情这类较为敏感主题的文学作品。

  尽管《在旷野里》不足10万字,而且是“未完稿”,但其结构相对完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柳青作为一个优秀作家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发现问题、揭示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这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研究价值不可小觑。

  在作品中,柳青先生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乡村的美丽,也带给我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既是对家乡的眷恋,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远离故乡的我而言,这种乡愁恰恰展现了作品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共鸣。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别出心裁,沿用了当年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封面设计。封面图案出自著名画家方鄂秦之手,秦岭、乡村、田野、插秧、耕作的白描绘画,贴近生活、细致入微、深入人心,既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和关联度,又与作品所描绘的地域环境相得益彰。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柳青放弃城市的生活条件,在陕西长安皇甫村扎根15年,创作了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创业史》,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影响了路遥、陈忠实等一批作家和千千万万个读者。同样,《在旷野里》依旧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佳作。它以真实的社会背景、典型的人物形象、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紧贴时代脉搏的立意,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缩影。

  作为一名读者,我从柳青的笔下领悟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可以说,《在旷野里》让我畅享了一次回望乡愁的精神之旅。(姜乾相)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红色娘子军》: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

  • 纪念王君正导演:再读《天堂回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