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文艺创作及风格思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文艺创作及风格思考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04-26 10:46

  作者:陈 璐

  2022年底,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及其应用爆发,引起全球关注。飞速进步的人工智能有效提升了工作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助推多个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文化艺术领域,“AI生成”作为创作手段的介入,加速推动内容行业进入“AI生成内容”(AIGC)时代。在此背景下,何为故事、何为作者、何为角色、何为风格等很多文艺创作方面的问题或许都需要获得重新考量。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数字人文》联合主办的第105期青年文艺论坛——AI时代的文艺原理之“何为风格”在京举办,邀请来自文学、美术、设计、动漫、影视、游戏、音乐、舞蹈等领域的学者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文艺创作及“何为风格”等展开跨学科、跨范式的探讨。

  对《红楼梦》的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石中琪以《红楼梦》的文字风格切入,指出《红楼梦》在叙事语言、描写语言、人物语言、诗词韵语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他认为,尽管计算语言学很早就介入红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数字人文对红学研究还未能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薇介绍了计量文体学在文体风格计算、作者归属判断等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包括这些年来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应用和争议,指出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为文学史上的很多问题提供更可靠的计量文体学的研究范式,但使用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研究功底和文学史积累,同时深刻了解和掌握算法的细节。她表示,像《红楼梦》这样成书过程极端复杂的作品,仍呼唤研究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瑞认为“风格即人”,对于风格的判定应该是基于人而体现的、在场的、完整的。她以罗斯科的画展为例,指出画家对绘画的认识呈现在画面中,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一种显著的风格和冲击力。而这种画作材质的冲击、颜色的微妙之处,人工智能很难模仿。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油画家尤勇认为,风格就是人的影子,于研究者而言,也是图像学和形式分析进入绘画研究的抓手。他们共同提出,人们在享有AI创作带来的效率和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思考其在实现艺术创造和艺术研究的核心目标中扮演的角色,思考如何避免AI普及对人类世界造成的“僭越”和负面影响。

  影视、动漫和游戏领域似乎天然就与技术、风格有着更多联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薄一航提出,早在计量电影学出现之前、电影还处于胶片时代的时候就有了对电影的量化研究,那时的研究者通过计算整个影片的平均镜头长度和切换率等来分析影片的剪辑风格。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各种算法的成熟,电影的色彩、光影、构图、景别、运动、叙事等,都可以进行量化、可视化的分析。她认为,计算思维下的电影研究是对传统电影研究方法的拓展。来自集智俱乐部的十三维介绍,游戏的风格包括技术风格、美学风格、交互风格、叙事风格、社会风格等。互动性是游戏的突出特点,一些AI研究者也认为AI与人类未来可能会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人类其实一直在与技术互动,每次技术媒介的更新,也更新了人类本身的创造力。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刘书亮就AI动画影像的应用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他说,AI艺术作品是基于数字化的、可复制的呈现,而传统艺术作品一般是有“灵韵”、有独一无二原作的。但数字时代下的“灵韵”,可能已与1936年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灵韵”概念在内涵上有所不同。科幻编剧、《三体》动画总编剧赵佳星表示,技术和媒介都是人类的延伸和外化,作为一个编剧会主动去拥抱AI,因为这可能为编剧风格的建立提供了机会。但她也认为,尽管AI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助力编剧相关工作,但在艺术创作上与人类始终有壁垒,比如其在叙事语法上缺少向死而生的力量,未必可以理解人类的欲望、幽微的人性等。

  音乐、舞蹈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AI对创作有很大帮助,但不能真正取代艺术创作。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马仕骅说,自己在做电子音乐作品时牵涉大量的程序编写和管理工作,这方面AIGC可以提供很大帮助,但AIGC对个人创作的特色是一种磨灭,不适合比较追求个性化表达的作品。他认为,相比人工智能基于现有材料的模仿,人类作曲家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要素对其开展突变型艺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的结合,首先需要在继续学习上进一步发展,解决结构化学习的问题;还必须引入各艺术领域、外部环境等的变化,避免闭门造车的创作状态。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闫桢桢认为,AI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远超人类,但就舞蹈艺术家而言,支撑其创作风格形成的是一种个体、共同体、历史三重经验的融合,这种基于经验的、有意识的创造是AI难以达到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也认为,AI作为生产力工具在艺术创作前期或可带来很大帮助,但真实的世界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在现场编舞、排练的过程中,从开发身体、观念到熟悉演员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共鸣、每一刻的变化,可能是目前或者很远的将来AI给予不了的。

  作为本次论坛的召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耿弘明表示,在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人文研究背景下重新审视那些重要的文艺学问题,对“何为风格”给出新的回应,是希望将老问题的“厚度”和新语境的“锐度”焊接起来,助力文艺研究更好地“引渡”到未来。(陈璐)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