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能
3月31日,作家东西做客长沙乐之书店·雨花店,畅谈小说集《城外》的书里书外。本书包括《城外》《美丽金边的衣裳》《慢慢成长》《痛苦比赛》《肚子的记忆》《祖先》共6篇中篇小说,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东西,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曾凭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23年其代表作《回响》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此次做客长沙,东西透露,他对湖南有深厚的感情,从族谱追溯,他的祖辈来自湖南怀化,他本人早期写作也受到湖南作家沈从文的启发。对于阅读和写作,他分享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谈《城外》:看到了自己的写作出发地
现场,东西与中山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展开对谈,并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城外》是我比较早的中篇小说合集,那时候的小说写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探索性,是一种顽童式写作。”东西表示,“顽童式写作”是对文学充满探索精神的写作方式,早期他喜欢读一些标新立异的小说,喜欢在生活中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谢有顺概括的“日常生活的惊骇”,虽然这是谢有顺对《回响》的评价,但也适用于《城外》。“里头充满青春期的荷尔蒙和叛逆,以及对文学的执着乃至偏执的向往。”东西说。
“这本集子出版以后,我觉得它不仅是我跟故乡的关系,还是跟写作出发地的关系,我惊讶地发现有这么多的巧合。同时,我也发现我还有那么多的坚持。”回顾早期作品,东西自己也不无感慨。他介绍,他早期写作是以家乡为背景和舞台的,《城外》就收录了几篇关于乡土的小说。而后来的《回响》中的双线叙事,其实在《城外》里就出现了,其他像多角度叙事也早有端倪。“每个作家都有写作性格形成的时候,我的写作性格形成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年代强调写作要有创新性,要与众不同,我一直坚持到了今天。所以看这本书,我看到了我出发的地方。”
谢有顺长期关注东西的写作。在他看来,上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风行,采用多角度叙事、多线索叙事,塑造扭曲、变异、夸张的人物形象,这样处理是为了和日常生活拉开一点距离,文学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打散然后重组,在跟生活像与不像之间,建立起观察世界的方法。《城外》就呈现了这样的观察方法,它保留着东西早期的探索风格,从日常生活出发,但又不断发生反转,让读者看到平常事件和人物背后藏着的波澜壮阔的内心活动,以及人性的微妙。这往往是光明与黑暗、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让读者对人性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一下子开阔了。
“小说家的本事就在于他能够创造不同类型的生活,虚拟不同的人生,虽然我们只能过一种人生,但通过阅读可以经历别人的人生。这样一种人生的叠加,使得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宽广、更丰富。”谢有顺说。
谈阅读:我们需要“有难度的阅读”
谢有顺认为,具有现代意识和先锋精神的作家,能够在表面的真实下面,看到另外一层更内在的真实。而双线和多角度叙事,包含了作家为了逼近内在的真实,调动的不同叙事手段。“他们告诉读者,不要那么简单地接受一个结论,不要那么简单地相信一种真实,生活和事物的背后也许还藏着很多的可能性。”
谢有顺提醒读者,这类小说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读一些有难度的小说,正是我们需要的,要想观察到现代社会的真实,需要不同的角度,当了解了不同的侧面、角度之后,也许那个真实才能称之为真实。
对于“要有难度的阅读”,东西深表认同。他说,现在有一种“爽文”阅读的趋势,大数据根据算法推荐人们喜欢的东西,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事情。很多人用可爱、好不好读来选择一本书,这就像短视频的算法推荐,让你只吃喜欢的甜食,就吃不到别的食物了。作为真正的阅读者,一定要警惕。
“有难度的阅读,这是改革开放引进各种思潮之后,对我们这代人的刺激,越看不懂的书越愿意读它,为什么?翻过这座山,你就会豁然开朗。”东西说。
不止阅读,在东西看来,技术的更新换代,让写作者也要保持警惕。现在,很多作家用AI来帮助设计情节,一些影视公司在开发影视作品的时候,甚至会找观众帮忙设计故事情节,起初他也以为这是正确的创作办法,但发现搞不下去,如果集体无意识成为创作方法,这样的作品永远没有独特性。“作家如果被读者的爱好绑架了,你的主体性就会消失。好的东西恰恰不在那种集体无意识里,而是非常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