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陆小鹿
不久前,从新闻中得知侯孝贤导演罹患阿尔兹海默症,这也许意味着我们再也等不到侯导的新片了,想想真令人难过。
严格意义上,我还没有达到铁杆“侯粉”的程度。迄今为止,我大概看完侯导作品的二分之一,勉强算是一个初级粉丝。不过,看过的里面有好几部我都很喜欢,《在那河畔青草青》《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和《最好的时光》。
侯导擅长拍摄台湾小镇生活,乡土、淳朴,看的时候我常常大吃一惊,明明是台湾影片,为何片中的场景、细节、人物我如此熟悉?侯导真的没来我的家乡采过风吗?为何我看他的影片时会不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
拍摄于1983年的《风柜来的人》也给我如此的感触。风柜,是台湾澎湖马公港边的一个地方。一群高中毕业的孩子,阿清、阿荣、郭仔,在等待征兵时,整天无所事事,打桌球、偷偷溜进电影院看白戏、赌博、打群架、去海边疯跑……因为一次严重的打架事件,他们想离开风柜避一避,于是结伴去到阿荣姐姐所在的高雄。拎着简单的旅行包,兜里也没什么钱,就这样鲁莽地跑去了高雄。在阿荣姐姐的帮助下,他们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并找到一份厂里的工作。
电影《风柜来的人》剧照
在高雄,阿清和阿荣的世界观渐渐有了分歧,纯真的友情蒙上了一层隔膜。阿清情窦初开,暗恋上隔壁房间的小杏姑娘。小杏是真美,大大的眼睛,茂密的黑发。阿清不敢表白,她于他不啻一尊可望而不即的女神。哪怕后来小杏与男友分手了,她的心田里也不会装下阿清。阿清不是不懂,所以自始至终,他只是默默地跟在她的身后,把一份难以启齿的爱恋深埋心里。
《风柜来的人》可以说是一部小镇青年的史诗。这部电影,奠定了侯孝贤的导演风格,即用舒缓写意的长镜头来烘托人物含蓄的内心世界。风柜的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却又在五光十色的都市里不知所措,他们遇到很多关于感情和生活上的迷茫与困惑,这是小镇青年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历程。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上世纪80年代台湾乡村与城市的不同风貌。听觉上的享受则来自维瓦尔第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四季》创作于1725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有三个乐章。其中“冬”的乐章贯穿了整部影片。孩子们在海边疯闹时音乐响起,像是在为青春四溢的友情而喝彩。
在高雄,想念家乡的阿清正在给妈妈写信,一只死去的蜜蜂掉在信纸上,阿清用圆珠笔围着蜜蜂画了一圈又一圈,此时《四季》之“冬”又响起,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如那一圈一圈的波浪线,一切尽在无言中。父亲去世了,失落的阿清回想起童年父亲带他一起打蛇的情景,心痛不已。“冬”之乐章再度响起,让人对岁月的无情生出绵绵不绝的伤感,仿佛那叶落归根的冬树,徒留枝干对叶的深情。最温馨的一幕是阿清陪着小杏逛市场,带着一份羞涩,一份暗喜,欲诉还羞,此时的背景音乐里,涌动着青春无处安放却回味无穷的躁动。
关于这部电影的配乐,有个传闻挺有趣。一开始,侯导请了李宗盛来配乐,李宗盛确实也写了一首名叫《风柜来的人》的歌:“从风里走来/就不想停下脚步/如果欢笑可以骄傲/我们要它响亮/向风里走去/就不能停下脚步/如果年轻凝成泪水/很快就会吹干……”一把吉他,一副嘶哑的嗓音,唱出年轻人的倔强、无惧和一往无前的果敢。我很喜欢歌词里的这一句:“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自无垠/去向无踪/握住生命/如同握住一只球/对着太阳掷去/缀成一道不经心的彩虹……”可惜的是,影片上映后票房很差,一周就下线了。这时,侯孝贤的好友杨德昌,自告奋勇说帮电影重新配乐。只是再次配乐需要花费20万元,合伙人并不同意,不过高瞻远瞩的侯导欣然答应了,如今看来这实在是个英明决定。
重新配乐后,《风柜来的人》一改颓势,走红了,并成为侯孝贤导演生涯的一大转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侯孝贤不无感慨道:“杨德昌看了片子,告诉我想帮我重新配乐,用了古典音乐《四季》;《风柜来的人》飞扬起来。这是我电影音乐的初启蒙。延续到1995年拍《南国再见,南国》,我才领悟电影音乐与影像的关系是对位的,而不是主从的。”
若干年后,一个山西小子深受《风柜来的人》的影响,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他就是贾樟柯。(陆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