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丹青雅韵 春风十里

来源:北京日报2024-02-14 09:34

  作者:高勇 中国美术馆

  “春”,最早见于甲骨文,后历经金文、小篆、汉隶等发展,逐渐形成今天“春”字的间架结构。《说文解字》里说:“春,推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认为:“春者何,岁之始也。”春,象征一年之始,此时春阳抚照,万物滋荣,生机无限,生趣盎然。

  中国古人很早就通过绘画的方式,描绘春种、春游、春景等物象。“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文人墨客以画为媒咏叹春色,佳作不绝,隋有咫尺千里的《游春图》,唐有恣意浓烈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有湖山春晓的《早春图》,共绘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绵地万里皆春耕”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争先出。”诗的前半句描写二月里人们开始耕地的情形,后半句以拟人的方式表现花草生长的状态。古人认为“泥隔三分肥”“地耕三遍,好似散粪蛋”,土地只有细耕、勤耕,才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仅在文字里,中国古代的图像中也保存有大量春耕的场景,为后人了解耕种工具、方式和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直观的认识。在我们熟知的山东济宁武梁祠画像石中,就刻画了农耕的场景。这件石刻画像名为“神农执耒图”或“神农氏教民耕种图”。只见,神农头戴进贤冠,双手执耒,低头屈背,一脚向前,一脚在后,人物肢体壮硕,与农具呈正T形结构,充满力量。虽然描绘的是神话中的神农氏,却反映了汉代人民对农业的重视。

  作为汉唐时期绘画的主要形式,壁画中也存在大量古人耕种的情形。如敦煌莫高窟23窟有一幅《耕作图》,表现了农夫赶着一头水牛拉犁耕地的场景,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形象准确,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一派春明景和的气象。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为了展现春天的景色,作者将远处的土地施以淡绿色,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农具由耒耜到水牛的转变,是人类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如今,农业生产水平远非昔日可比,但这些流传至今的画面,恰如陆游诗中所言“问今何人致太平,绵地万里皆春耕”,时刻提醒着后人当知晓春耕与劳作的深意。

  虽非画中人,也能“卧以游之”

  春耕和春游,看似都与春相关,两者却存在极大的差异。

  首先,春耕,重在耕种,是一种体力劳动;而春游,重在游玩,是一种精神愉悦。前者是体力的消耗,后者则是精力的发泄、释放。其次,春耕,将人与大地捆绑在一起,相互挤压,以苦力换取来年的收获。春游,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彼此对话,物我两忘,以时间换取当下的消遣。春耕与春游,是中国古代不同阶层的生活侧面。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游春图》为对角线构图,画面的右上角描绘了崇山峻岭,楼阁、栈桥、庭院散落山间,左下角山体略显低矮,树木林立,枝丫上含苞待放,春意盎然。游春,则少不了人。两山之间,广阔的湖面已冰雪消融,微波荡漾。一艘游船正由画面右侧向左侧行驶,船中央坐着一位红衣妇人,成为画面的中心。湖水两岸,亦各有游人,或凭栏观望,或御马游玩,热闹非凡。观赏这幅《游春图》,观者虽非画中之人,却也能“卧以游之”。

  《游春图》以写景为主,人物作为画的点缀,而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时期赵喦的《八达游春图》,则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现了皇胄贵族的生活场景。《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了虢国夫人一行九人踏春游玩的情形,画面里的人物并无自然环境作衬托,以至于需要观者自行脑补,这群人当在何处?《八达游春图》是一幅非常写实的人物绘画,如照片一样,以俯视的角度“拍下”了一群贵族骑马游行的场景。茂密的枝叶和葱郁的草地,告诉观者此时春意正浓,姿态各异的骏马似乎领会了主人们的心意,或欲行又止,或左右顾看,迎合着他们游春的节奏。

  宫廷生活,一直是中国古代画家描绘的重要主题,甚至由此也将中国古代画家群体分为宫廷画家、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家三类。明代画家仇英,一生精于绘画,以工笔设色见长,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汉宫春晓图》为其代表。这幅作品,高30厘米,全长500多厘米,蔚为大观,总计刻画了100余位人物形象。与《八达游春图》不同,《汉宫春晓图》中的主角为女性,描绘了她们读书、赏花、下棋、游戏、绣花等日常生活,情节安排,自然有序;各类祥鸟吉物,琳琅满屋,屋宇长廊,窗明几净,井条不紊,展现了画家精湛的画技和高超的表现能力。尤其是设色高雅,不无古意,将汉宫生活再现眼前,虽为宫廷题材绘画,却极富文人意趣。

  画有境而春无尽

  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有形诗,诗为无形画。诗画合一,既是创作方法,更是审美境界。

  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成就最辉煌者,当属山水画。而中国山水画的巅峰又在宋代。彼时,艺术与自然走得更近,诚如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中赞叹宋画之美: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平衡。

  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轻柔的文艺态度。郭熙,系北宋山水画巨匠,有“天下第一笔”之谓。他笔下的《早春图》带观者领略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摒弃桃红柳绿来描绘春色,稍显暗黑的古树实则表现出新芽萌发的生命力,溪水解冻,一切都在复苏,完美契合主旨。

  中国美术馆藏有一件清代画家袁江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画题,取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花月夜》。画家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色表现得恰如其分,诗境入画境,画境入诗境,同为扬州人的诗人和画家,跨越千年,时空对话。

  一是春。画面中,不管是庭院周围的几株杨柳,还是远处山脚下的村落中的林木,枝干茂密,舒展自如,充满生命力,向人们昭示着春天的到来。二是江。中国画往往重视布局,留白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强调“计白当黑”。画中的白,既是广阔无垠的夜空,也是直上云霄的江水,所谓无画处皆为妙境。三是花。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但要数春天里的花最是繁华和多姿。只见远处山脚下的村落里,应是桃花盛开,仿佛夜空明亮的星辰堕入人间,悬挂在簇拥的枝头,照亮夜空和村舍。四是月。古人向来有登高赏月的习俗。画中,一轮明月高悬,与楼阁遥遥相望。五是夜。古人有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此时,数艘渔船、客船停泊在岸边,船夫利用等候间隙小憩,渔船在夜间也停止了活动,宽阔的江面,宁静致远,一派祥和。

  晚清以降,尤其20世纪之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画也进行了现代变革。从绘画技法到绘画题材,从绘画材料到绘画标准等,中国画家的绘画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绘画巨匠齐白石一生创作不计其数,他笔下的春天,既没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华贵,也没有恽寿平《湖光春暖图》的壮阔,既没有郎世宁《平安春信图》的写实,也少了几分《春江花月夜》的曼妙。齐白石对春天的理解和表现往往更加直观,以小见大,如桃花、飞燕、蔬果、习俗等,这些题材大家耳熟能详,人见人爱,广为流传。如《石门二十四景图之春坞纸鸢图》,所描绘内容可能是齐白石幼年放风筝的记忆,此情此景,由己及人,给观者留下遐想。

  画有境而春无尽。不管是诗人歌咏,还是画家笔绘,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为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提供了无限想象和期待。(高勇)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