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文物里的中国龙

来源:海南日报2024-01-22 09:19

  作者:王 赫

  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不论是汉字“龙”形象的演化,还是不同时期器物上龙图案的嬗变,或是有关龙的典故、民间习俗,它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瑰丽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在我国,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龙文物”,它们虽然形象迥异,却被赋予了无穷的魅力与深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博物馆,欣赏这些精美、有趣的“龙文物”,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文物里的中国龙

  战国龙形玉饰。 海南日报记者 王赫 摄

文物里的中国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文物里的中国龙

  唐代赤金走龙。

文物里的中国龙

  金代坐式铜龙。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远古呼唤

  新石器时代玉龙

  新石器时代,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玉器珍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它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玉,石之美也。中国人自古尚玉,正所谓“君无故,玉不去身”。从古至今,玉被各个时代的人们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红山玉龙,穿越了四千多年的时光,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文明的传承。

  红山玉龙呈墨绿色,周身光洁,高26厘米,呈钩曲形。头部长吻修目,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躯体卷曲若钩,如字母“C”,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约21厘米,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龙背有对称的单孔。

  关于红山玉龙的用途尚无定论,但因其高达26厘米,显然并非配饰之物。专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宗教图腾的象征或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灵动不拘

  战国龙形玉饰

  在战国时期,玉被视作美德的象征,诸子百家崇玉、王孙贵族爱玉,佩戴美玉成为当时的风尚。

  据史料记载,大量的龙形玉饰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达到一个高潮。战国七雄中,楚玉为玉中之最,在出土的战国玉器中,造型柔美的玉器大多都是楚玉。专家称,这与楚人爱美有关,也反映了独特的楚玉文化,楚国甚至设有掌管玉器的专门机构——玉府,专门为楚王和贵族生产玉器等名贵物件。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对龙形玉饰,堪称战国龙形玉饰中的精品,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龙形玉饰为青玉色,长11.3厘米,宽7.7厘米,造型奇特。玉饰呈S形状的龙形,承袭商周纹饰,具有古拙的灵感。

  相较于新石器时代玉龙,这个龙形玉饰更接近于现代概念中的龙形。玉饰有龙头、龙角和四只龙足,而且最大的一个足上,还有龙爪的形状,最后还有一个龙尾,形态十分生动。整个龙身体遍布谷纹,张牙舞爪,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云纹,既是一种吉祥的装饰,还展现了龙的飘举飞动,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希望生前腾达、死后升天的愿景。

  奔走千年

  唐代赤金走龙

  《全唐诗·第六四一卷》:从此百寮俱拜后,走龙鞭虎下昆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寻觅到了唐诗里的“走龙”,一组6条小金龙被称为赤金走龙。它是唐代文物,于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这组赤金走龙每条长约4厘米,高2.1厘米—2.7厘米不等,每条金龙重约4克。金龙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到细,尾端短而回勾,头顶用细金条焊接成弯曲的双角,四肢与躯体也是焊接而成。龙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双角,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颌腮部位饰长鬃纹样,颈部弯曲。除脊背和尾脊有长鬃纹样外,满身皆饰深凹的网点纹,为饰片状鳞纹,通体雕满鳞片。金龙的须髯、齿状鬣毛、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手法刻画,栩栩如生。

  唐代文化开放、丝路繁荣,是古代文明璀璨绽放的一个时期。开放包容也体现在这个时期的龙文物身上,成为大唐盛世的真实写照。赤金走龙打破了人们印象中“飞龙”的形象,充满包容性和动感活力的审美特点。每条金龙都有4条细直长腿并且呈奔跑状,形象神态又各有不同,有的昂首挺胸,勇往直前,有的稍有顿足,抬头观望。金龙分叉的龙角,昂首阔步的形态,身上整齐细密排列的鳞甲,都体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据了解,唐代金属器物上,龙纹比比皆是,其形象丰富,做工越来越精致。这组赤金走龙的独特造型及出土时的摆放位置,隐喻了非同一般的用意,专家分析它们也许是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史料记载,投龙简是一种隆重的祭祀山水仪式,主要以帝王的名义举行,将满载祈福者愿望的玉简与金龙,投放于江河湖沼等处,以祈求天地水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社稷平安、天下安康、国运昌隆。古人在进行祭祀仪式中,怕得不到上天的回应,于是就用金龙作为使者,沟通传递信息。

  文化交融

  金代坐式铜龙

  中国古代,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汇聚成灿烂无比的中华文明。1965年,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金代(1115年—1234年)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的一具坐式铜龙(简称坐龙),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坐龙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为紫铜实铸,高19.6厘米,重2100克。造型设计为躬身踞坐,尾部上翘,尾端上卷成旋;足肢粗壮,爪为三趾,右前趾着地并与后趾连接,左前足抬起,中间饰流云一缕与后足趾相接,自两趾沿腿部;分别雕有云带纹直达肩部,至顶端又分成两缕,卷饰于背上,与头顶部5朵飘飞的鬃毛连接呼应。坐龙昂首张口弓身尾上卷,左前足踏地,右前爪抓着一朵祥云,后腿坐地,平稳中显示出一种内在力量,鬣毛向后飘扬,与肩部长起的蔓状祥云相接,犹如腾云驾雾,造型生动威严。

  作为龙族一员,坐龙却有别于传统的龙形。首先,它是“混血”般的外貌。除了拥有龙的基本特征外,它的身上还能看到麒麟、狮子、犬等多种动物的影子,龙首、肩部和四肢均饰有卷鬣。其次,是它“乖巧”的姿势,当别的龙都在腾云驾雾时,它却端坐在云上,霸气中流露出一丝优雅。

  坐龙独特的造型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崛起于北方的女真族统一北方建立金国,他们在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融入自身民族的文化和特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金源文化,这件铜坐龙就是金源文化的杰出代表。

  据《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在大定六年(1166年)重新审定皇帝所乘坐的车驾,将本朝以前所用之金辂(注:皇帝乘坐的大型车驾)“轼上坐龙改为凤”。表明铜坐龙曾用于皇室御用专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又据记载:“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可见,此类铜坐龙还曾被用在马车的顶轮上。由此推断,铜坐龙应该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

  虽然龙的来历众说纷纭,历经数千年,其体态也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龙始终蕴含着人们对蓬勃生机的向往,和对平安吉祥的祝福。这些博物馆里的龙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它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坚韧与不屈。(王赫)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破·地狱》:看见自己方能照亮身边的人

  • 华彤庚:品蝶幽姿情未尽,隽永蝶诗谜几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