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崇高的人类情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崇高的人类情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3-12-15 16:13

  作者:穆海亮

  广东省粤剧院创排的现代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以粤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一曲载入史册的女性颂歌。该剧讲述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卢带好、阿月、阿丽等为代表的三水女儿远下南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谋生养家,并支持当地城市建设的动人故事。

  地域题材中的人类情怀

  《三水女儿·红头巾》极富岭南地域特色,坚守和发展了粤剧艺术传统,彰显着张曼君的独特导演风格。张曼君导演的创作往往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喜欢逆行思维,不循常规,在相互对立的审美元素碰撞中找到和谐交融的可能性。从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的舞台呈现来看,一方面,张曼君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导演美学追求,以相互对峙的审美元素构建充沛的戏剧张力,继而又以创意十足的艺术技法化解其中的潜在隔阂,抵达艺术的圆融之境;另一方面,结合这一题材的独特性和粤剧剧种的表达惯性,做出了新的探索,从而实现“一戏一格”的审美目标。

  《三水女儿·红头巾》的题材无疑承载着浓郁的甚至极致化的地域风格,但它所传递的主题却是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蕴含着深沉的普遍性的人文关怀。三水女儿下南洋,是岭南人文历史中带有鲜明地域标识的事件,“红头巾”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融入了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在粤剧舞台上表现这一题材,不仅是一种文化担当,还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呈现这一题材时,《三水女儿·红头巾》坚守了粤剧最核心的艺术本体和音乐形象,同时还把具有岭南民俗风情的叹歌、哭嫁歌、丧歌、盲婚、庙祝祭祀、舞狮,以及高胡独奏等元素融入其中,彰显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由于三水女儿漂洋过海的经历本身就具备多重意义——既实现个人价值,也回馈家人之爱;既支援异国他乡的发展,也有助于反哺家乡重建。因此,“红头巾”精神所包含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担当、正直守信的人格品质,就能够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而具有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水女儿·红头巾》是以岭南题材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以中国担当彰显人类情怀。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这样的意义尤其值得珍视。

  柔美意象中的崇高品格

  与这一特定题材相适应,《三水女儿·红头巾》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即通过柔和、柔美乃至柔弱的舞台意象,传递出刚强、刚健乃至刚毅的崇高格调。总体来看,该剧几乎是一出女人戏,这就决定了其整体风格偏向柔美。尽管剧中有少数男性角色,但这些男性角色基本是为了辅助女性群体的塑造而存在。人们常说,女儿柔情似水,女人是水做的,所以“水”成为舞台上比较重要的意象。布满天幕的波浪,从舞台上方降下的类似水纹的线条,都在暗示着女性的纯净与美好;天上的弯月、感慨女性命运的叹歌、哭嫁歌,都与这柔美的气质相契合。

  恰恰是这群柔美的女性,用她们柔弱的身躯,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扛起了全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起了一座城市的高楼大厦,扛起了一个时代发展的强音。因此,在观剧过程中,剧场中的观众始终能够被这些“红头巾”柔弱身躯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所震撼。这种力量充溢在舞台的每一个角落:在暗无天日的船底舱,一个小洞传来的微光就足以让她们兴奋异常;日复一日的劳作繁重而枯燥,但家人带来的一包红糖,捎来的一句口信,儿子的一张照片,就让她们重新燃起希望;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她们没有退缩,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惠姐就是三水女儿的缩影,惠姐牺牲时留下的遗言,也是让姐妹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是一部女性的颂歌,是向母亲致敬的赞歌,但它并不是一部通常意义的女性主义作品,更不是从性别角度探讨人生与人性。它所赞颂的并不止于女性,而是所有女性在极端困境中所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和人性光辉。正因如此,贯穿全剧的情节主线并不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命运的抗争,尤其是人在抗争中彰显的精神和意志。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在时局动乱的年代,“红头巾”们从事着最底层、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面临着随时被剥削、被欺辱、被驱逐的危险,她们的处境让人心疼,命运令人唏嘘。《三水女儿·红头巾》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一点,通过令人窒息的船底舱、惠姐牺牲的乱葬岗、阿月在咖啡馆受欺凌、阿丽被重担压得寸步难行等场面,暗示了她们面临的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残酷的、生存是艰辛的。不过,在张曼君导演的舞台上,从来不会将这苦难赤裸裸地和盘托出,她总是能够通过巧妙的艺术策略,对苦难进行适当过滤或提纯,把悲惨、悲怆表现得极为悲壮,把残忍、残酷表现得诗情烂漫。《三水女儿·红头巾》也是如此,它直面苦难、过滤苦难、超越苦难,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脱与超拔,由此,作品的崇高感便油然而生了。根据哲学家康德的论述,崇高是一个由否定走向肯定、由生命力的暂时阻滞走向勃然迸发的过程。在三水女儿的生存环境中,苦难就像一个庞然大物,几乎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但她们无所畏惧,巍然屹立,没有屈服于这庞然大物,而是把自己弱小的身躯提升至比对方还要高、还要大、还要强的境地,于是便从精神上超越了对方。

  诗意情感中的艺术技法

  那么,为了在舞台上呈现这柔美中的崇高感,主创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技法呢?一言以蔽之,渲染诗意盎然的美,宣泄真挚动人的情。具体来说,主要得力于四个方面。一是采用抒情散文式的戏剧结构。《三水女儿·红头巾》没有遵循传统意义上注重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不追求情节的集中、完整与曲折,而是始终以动人的情感流泻贯穿。在“红头巾”日常劳作中,作为其精神寄托的,是离乡之哀、思乡之苦、返乡之悦,再以首尾呼应的倒叙拉开时间差,这就使得全剧近乎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二是在残酷的生活场景中,穿插轻松愉悦的抒情场面,或机智诙谐的趣味性桥段。女工领工资时那段节奏明快的“发钱了”充满了朴素的幸福感,老板招工时三个丑角的插科打诨增加了舞台机趣,抗战胜利后三个报童的rap简洁流畅地实现了时空流转,这些场景都发挥了苦中作乐的调剂作用。三是用抒情性的舞台语汇,特别是歌舞场面来稀释悲惨与残酷。在船上与狂风巨浪的搏斗,工地上吃力却坚定的挑担前行,都是精心编排的群舞场面,特别是那反复唱起的“捱呀捱”,更以丰富的形式美感和抒情成分,净化和提纯了生活的苦难。四是以烘云托月的技法,在人物群像中凸显个体形象之美。

  在“红头巾”群像中,刀子嘴豆腐心的惠姐、敢于反抗的阿月、单纯天真的阿丽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而在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衬托下,主人公卢带好这一善良、纯情、美好、坚韧的女性形象跃然台上。行船途中,卢带好原本被人嫌弃,悄悄躲在一角,突然有人窒息,大家手忙脚乱,唯有卢带好沉稳自若,化解危局;上岸防疫消毒,大家纷纷躲避,又是卢带好第一个站出来,毅然走向那令人惊惧的防疫喷雾;众人休息的时候,只有卢带好在加班,为了供阿哥读书,苦和累算不了什么;惠姐牺牲后,卢带好继承遗志承担重任,坚定而决绝;阿哥牺牲后,卢带好主动提出盲婚,是为侍奉养母、延续香火。卢带好这一人物,集中了女性身上的一切美好品质,是一个理想主义、近乎完美的形象。

  正因为卢带好的形象如此纯净、完美,甚至圣洁,剧中的一个场面让笔者感到不适,那就是盲婚。诚然,对于塑造卢带好的形象来说,盲婚或许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凸显岭南地域文化而言,盲婚也是一个重要符号;就舞台处理来看,盲婚也已经做了美化和诗化。但即便如此,笔者依然认为,让这样一个如此美好的女性角色举行盲婚,尤其是赫然与一只公鸡拜堂,还是有些过于残忍了。如果这一场面必须明场展现,是否可以把它处理得再虚幻缥缈一些,再诗意浪漫一些,再唯美抒情一些呢?

  (作者穆海亮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崇高的人类情怀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