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产业革新与生态优先 国潮文艺可持续发展之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产业革新与生态优先 国潮文艺可持续发展之道

来源:解放日报2023-12-07 10:14

  作者:花 晖

  岁末的上海演艺市场,好戏连台,再掀国潮。

  这些国潮好戏,汇聚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整体思路、典型要素与基本方法,令观众欣喜地看到: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已然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一种自觉;另一方面,此类作品的叫好又叫座,又一次证明了中华文明是推动新时代文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能源。

  文化产业链的视角

  国潮IP的三重属性

  近年来,国潮由概念迅速演进为现象,继而引爆各行各业的文化生产力,其浪潮之澎湃,令万物皆可国潮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当运笔国风的色彩、图样占据了文化消费的大小物件时,你是否能记起:昨日那杯网红打卡的国潮奶茶,当发好票圈、抛去空杯,除了确定奶盖还是昔日那个奶盖,国潮又在哪里?那么,回归国潮本源,首先要厘清的是国潮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指向何处。

  一种可行的研究路径是,借道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产业链理论,将国潮定义为中华民族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所创造与积累的、为大众普遍认同的文化资产及其附属生态圈,进而提炼出国潮IP这一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IP这个同样满大街飞奔的文创热词,在国潮与网络媒体的双重语境下,确实需要一种拓展与更新。而国潮IP的独特属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先发优势的产权属性。大部分上古流传的中华神话、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历史久远的古籍诗画,都很难在法律范畴内实现IP确权,因而“首创”在国潮创作中至关重要。从想象中走来、由虚向实的人物设定,从历史中走来、符合现代话语的叙事重构,通常会在首次亮相中给受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获得最积极的市场效应。而上海作为首演、首秀、首发的一个文艺重镇,敢为人先、敢想敢试的文艺创作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例如,不久前亮相上海大剧院的舞剧《永和九年》、唱响上剧场的音乐剧《杨戬》,均属首创首演之列,前者大胆尝试以肢体为笔、以神形为墨,重写《兰亭集序》这“天下第一行书”;后者则将民俗传说中的东方战神,搬上了唱、舞、演的当代秀台。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转换,丰富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体验维度,亦充分体现了国潮IP的另两重属性:厚植东方符号的内容属性与跨媒体叙事的衍生属性。以音乐剧《杨戬》为例,自唐代《教坊记》中的《二郎神》词牌起,杨戬(二郎神)这一人物散见于元代杂剧,更多的则在《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中为世人所知。多年来,二郎神名气虽响,却常以配角姿态低调徘徊于文艺作品中。此次站上C位,除了亮出其头上三目、执三尖两刃刀的招牌设定,更是挖掘出其“半人半神”的人物二元性。沐血除魔、劈山救母,此时杨戬为人;力阻沉香、绝尽人情,此时杨戬为神。此类半神人物在古希腊神话中常被塑造为天生神力的伟岸英雄,并以大开大合的悲剧形态完成故事构建,而中华神话与传统曲艺总爱将复杂人物置于天生困境中,并不追求绝对力量,而是借助螺旋的成长曲线,推动角色执着前行直至浴火重生的那一刻,迸发出善良、博爱、理性、正义的光。因而,《杨戬》归根到底探讨的还是东方哲学中的信念、抱负、入世、命运等核心议题。这种一脉相承的思维是东方符号的内里,相信在《永和九年》《长安三万里》等其他作品中,当代受众同样能与王羲之、高适等古典角色形成一种古今共鸣。

  并且,这种共鸣在跨媒体叙事的结构中将进一步得到放大,这亦是延伸国潮价值链、扩大国潮生态圈的前提。近年来,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到真人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各种文艺创作使得中国银幕上的“封神宇宙”渐显雏形,而音乐剧《杨戬》的问世,更为其适时添上了一块舞台拼图,令受众了解中华诸神的视角更为多元。毫无疑问,国潮IP跨越传播介质愈多、响应区域愈广,其续存与衍生的能力就愈强。如《永和九年》上演之际,由《兰亭集序》装点的扇子、香囊、茶具等文人雅器,伴着舞步一同踏在受众审美点上;成都博物馆随“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推出的“兰亭集序杯”、浙江民艺博物馆设计的“兰亭集序拼布”,亦是火出圈的文创系列,一个展馆与舞台呼应共创的“兰亭宇宙”似乎呼之欲出。

  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是,在你追我赶开发各类“宇宙”之时,如何避免内容同质、胡乱魔改、审美倦怠等“宇宙”魔咒?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漫威宇宙第五阶段电影,今年陆续推出的《蚁人3》《银河护卫队3》《惊奇队长2》均遭遇口碑与票房滑铁卢,虽然依旧是大制作大卡司,但实在经不住叙事空洞散乱、特效疲劳狂轰拖后腿。冷静反思国潮宇宙,其天然优势在于源头之水用之不竭。历史长河里的传统经典人物与故事多如繁星,若文艺创作者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创作负责的态度,潜心钻研、虔心取用,相信今天的国潮IP还只是成熟演化的起点。

  确立了打造国潮IP的整体思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便在于运营IP的基本方法,这个问题也具体指向供给端思维下国潮创作的当代表达。

  总体艺术与诗意剧场

  国潮的供给端优化

  产业链革新的关键在于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文艺领域,大众审美升级带动文化消费升级,对国潮作品来说,唯有富语境、强体验、新呈现的“高概念”作品,方能吸引受众。

  “新民乐”素来是受人关注的国潮IP一大门类,近日于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的《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以下简称《云之上》)便汇集了国潮“高概念”的诸多要素。这场音乐会始于上海民族乐团多年来的思考:如何让传统民乐与当代审美碰撞,如何帮助观众运用通感领悟东方旋律。最后,这种思考化作一场以视觉为“主导动机”的听觉盛宴呈现在观众面前:剥落的混凝土柱、锈迹斑斑的铁管,在由百年祥生船厂改建而成的工业风剧场内,方形舞台沉浸式地置于观众中央。当白衣悠然的演奏家们翩翩入场围坐成圈,天圆地方便有了一种“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的戏剧张力。待清脆的铃声和低拂的拨弦响起,人物、场景、旋律即刻形成一种舞台幻觉,直至最后器乐齐鸣的强音落下、幕布升起,现实中的奔流浦江与璀璨霓虹作为背景忽入观众眼帘,“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的虚实相融、古今交汇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

  这样的《云之上》很难被简单界定为一场音乐会,它是从服饰装扮、场景布置、演奏技法、情境设计等诸多方面对国潮美学的立体展示,进而,调动受众的情感、引发一种油然而生的诗意。当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提出“总体艺术”概念并将之视为未来艺术发展的理想时,我们就看到了多种艺术要素与展现形式并置、并诉诸受众的感知,从而通向认知和意识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学中“意识剧院”的比喻不谋而合。而在国潮创作中,将这个意识抵达的终点称为“诗意剧场”,想来更为生动贴切。

  这种诗意的生发,是打破镜框式舞台,让受众与演员直接交换信息与感受的结果。这亦印证了一种有趣的假设:对于当代观众而言,有时他们的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演出本身,还在于考察表演者如何处理自己的表演。由此推导出的结论便是,艺术创作者的工作应转向一种内容与语境的双重构建,这个语境若无法将观众积极地吸引进来、并参与到意义的共同营造,便会失去意义。

  当然,这种吸引与共营并不易得,往往需要如《云之上》那般,为观众提供一种超经验的体验。因此,需要新鲜而多样的艺术要素参与到国潮的各种创作中。正如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原创音乐剧《刺秦》中,我们看到了“戏+剧”的新范式,戏曲台步、京剧唱念、越剧女小生反串等表演手法,为音乐剧这一舶来物量身定制了东方版型。又如古琴、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与赛博朋克风电音的交织,为《杨戬》增添了音乐的层次,甚至成为“新民乐”的一种国际注脚。

  区域化精耕与垂直化细作

  国潮的生态多样性

  随着国潮生态圈的不断向外拓展,艺术创作者始终要明确的是,萌发于区域的百姓智慧、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态,正是国潮生态圈保持系统多样性和传承性的根本基础。

  以刚刚获得第11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千里江山图》的衍生与改编为例,今年8月,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侧耳”工作室于上海书展首发同名广播剧后,上海评弹团紧锣密鼓推出了同名中篇评弹,以吴语方言区的代表性曲艺,谱写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诗篇。吴侬软语徐徐展现出申城街头的烟火气,而重弦嘈嘈中又讲述特别行动小组舍生忘死地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了焕发古老评弹的新活力,这一改编在“说、噱、弹、唱、演”五字传统要诀中,强化了演的戏份。说书先生不再一人分饰数角,亦不再身着长衫旗袍,而是于“一人一角”的设置下准确进入角色的服饰与空间。评弹舞台也引入了剧场调度,以往的一桌两椅为全景式搭建所替代,一些闪回时空、敌我平行时空的精巧设计,活脱脱在蒙太奇手法下演出了大片感。

  《千里江山图》是上海评弹团继《高博文说繁花》、摇滚版《白蛇传·地久天长永不分》等新作后的又一次自我突破。这样的新国风评弹精耕地方特色、细作垂直领域,有效实现了受众群体年龄段的拓宽,并通过巡演、视频号云演出等多种渠道,“破圈”吸引了一众不识吴语、初遇评弹的外埠粉丝,这为地方曲艺的当代“活法”提供了一种借鉴。

  自上海的“红色电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之后,期待“江山图”可以成长为又一个由地方走出去的IP,这些作品带着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深烙印,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以新思考、新实践汇入国潮振兴的主脉络,绘就新时代文艺的“千里江山图”。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