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鲍莺:以优雅诗境包裹细腻情绪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鲍莺:以优雅诗境包裹细腻情绪

来源:文汇报2023-12-05 14:14

  作者:范昕

  不久前中华艺术宫举办“素人策展计划”,有位素人策展人一眼相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鲍莺的《不一般的城市公园》,宛如一首浪漫主义诗歌的画作。鲍莺猜想,或许这幅画的题材让百姓大众看到了温馨、理想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其实更想通过自己的绘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所碰撞出的美学魅力。

  鲍莺将画室租在画院对面,岳阳路上一处老式小区底楼。面积有些局促,却分外静谧,客厅悬挂的对联“野寺人来少,云峰隔水深”,透出她的理想境界。最让她中意的,是坐拥一处小花园,画画之余,可以在这里莳花弄草,偶寄闲情。画如其人。鲍莺带有女性特有的艺术感悟力和文学气质,她的画往往以优雅诗境包裹都市人细腻的情绪。20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她在绘画语言上不断探索东西交融在中国画上的落脚点,在主题上则不断见证从“见自我”到“见天地”的心路。

鲍莺《溪岸》,2023

鲍莺《故乡的路》,2006

鲍莺《没有围墙的音乐殿堂》,2022

  三幅画改变的艺术人生

  凭借国画创作,鲍莺至今五次入选全国美展。其中,至少有三幅可谓改变了她的艺术人生。

  1994年的《流光》,画了一只鸟儿穿过散落的花瓣飞向天空。这幅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时,鲍莺只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大三的学生。这份沉甸甸的肯定,让她坚定了未来就走国画创作的道路。进入上大美院之前,鲍莺曾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班就读。彼时的教学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国画三科与素描、色彩等西画基础并重,还包括广告设计、图案学等延伸内容,而她是每门课都想争取高分的“乖学生”,不偏科,油画画得未必不及国画,甚至天生喜欢印象派,画的画也自带印象派调子。正是《流光》的被看见,让她认识到,国画创作是自己不能放弃的。而此前中西绘画并举的学习经历,则让她对于未来的创作方向渐渐清晰:恪守传统技法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寻找与非传统绘画题材相适应的表现方式。

  2004年的《横溪》,成为鲍莺叩开上海中国画院大门最为有力的一块敲门砖。这是一幅以没骨法绘就的山溪小景,画面俨然可见如今其为人称道的“工笔写意化”创作样式,从一众讲究细腻勾勒的工笔画中脱颖而出,局部的满构图也与传统没骨花鸟迥然不同,颇有现代绘画的情趣。彼时的鲍莺,在长宁区业余大学任文科部主任,教学之余从未放弃国画创作,并且刚攻读完上海中国画院高研班不久。两年后,久未纳新的上海中国画院向她抛来橄榄枝,鲍莺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画师,也终于真正以国画创作作为职业。

  无论题材、画法还是格局,2014年的《希望》都往前迈了一大步。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鲍莺隐隐感到创作上的纠结,人生也陷入低谷。于她而言,创作《希望》的过程,像是拯救了自己。作品以勾线写实结合没骨填色法绘就,隐喻了包括马航失联、艺术史大家高居翰辞世等2014年头几个月发生的七桩悲剧性事件。画面中,只见飞机远远飞在半空,房间里的物件摇摇欲坠,如颜料、电脑、酒杯、水壶……也包括那本似一语双关的《江岸送别》。下一秒或许一切回正,或许一切倾塌,然而整幅画就像导演突然喊了“咔”,骤然静止。画面中央,一位女孩从远处走来,勒在胸前的皮带却又消解了女孩的唯美。鲍莺说,原本她打算为女孩画上悲伤的神情,画着画着,最终画上的目光是无比坚定的,似乎予人无限希望。而她自己,也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渐渐找回自信、找到方向。

  怀揣诗心,画下给生活的情书

  画若有所思的女孩,或肆意绽放的花草,绵绵密密编织种种生活记忆与意象。鲍莺的画像低吟浅唱的诗,又如江南丝竹的轻拢慢捻,看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笔墨,也连通了新一代人的情绪。如是画风,与上海的城市气质与美学品位颇为相近。笔下“工笔写意化”的追求,让鲍莺的画显出几分特别。她将勾线的传统工笔画技法,与没骨的水墨相融合,让工笔画少了匠气,而呈现出写意的意趣。

  鲍莺一直在用绘画表情达意。她坦言“喜欢用画面表现梦境或秘境,呈现某种孤独、静谧、幻想的气质”,画法上则是“脑子里常常东西方打架,没有条条框框”,总是在琢磨最能表现心绪的方式,在中国绘画的诗意化传统与当代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的支点。林风眠是她最喜欢的画家。鲍莺说他的画外表看上去像穿着洋装,内在却有一颗浸润着中国审美的心。而这也正是她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

  艺术创作初期,人物画是鲍莺画得最多的,她认为这样的画可以讲故事,营造意境,更能表达自我感受。大学毕业创作《网》和1999年参加上海青年美展的《紫薇》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将自己作为都市女性的独特视角与思考融入画面。但其实,无论前一幅画中女孩有着繁复镂空纹饰的连衣裙,还是后一幅画中女孩衣饰上的花卉纹样以及前景好似飘在半空的束束紫薇花,已然显露出她对于花鸟题材的偏好。

  此后的鲍莺,更多地深耕于花鸟画。她将心绪用花鸟画来包裹,觉得植物动物题材更可以发挥“隐喻”的表现方法。她偏爱繁复的物象,让其显出浪漫的节奏感。由无数个球状小花蕾组成的绣球花由此成为她心中的“花神”,以纷繁轻灵而有内在生命秩序的形象透露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性格密码。她的画中也常请来不知名的闲花野草,让它们密密挨挨,加载饱满的生命力。而这源头或许就是儿时常常从窗外望见的梧桐树。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让这个世界浪漫起来,是鲍莺的纯粹。她喜欢旅行,拍下沿途动人片段,却很少把远方的风景与人带到自己的画面中,因为“这些放不进我的人生”。她说艺术作品是慰藉内心的,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放进去才可以动笔。

  打开视野,以超现实探索艺术进阶

  近年来,鲍莺的艺术创作在技法自成风格之外,在精神的探索上亦迈出令人欣喜的一大步。其内容流露出另一个重要的面向,那便是对于生命体验、城市与人关系等课题的思考和探寻,也早已突破画科限制。

  这样的探索,或可追溯至2006年创作的《故乡的路》。那是鲍莺进入画院之后创作的第一张大画,融花鸟与人物于一体。只见比人还高的茂密灌木丛前,女孩牵着狗,赤脚站在乡间小路上,凝视前方。画面特意用水渍印痕形成了某种斑驳感,仿佛记忆的时段被逐条翻出。借身处城市而对故乡略带伤感的回望,鲍莺想表达对于诗意栖居理想的追求。绘于2009年的《乐园》,她则借锦江乐园摩天轮大转盘和飘散在空中的绣球花,抒发一种随风飘散的忧伤和失落。

  此后,鲍莺更多的作品仿佛自带温情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例如,在《城里的月光》中,她以交叉纵横、远近渗透的路、桥、脚手架、摩天大楼与女性柔软的肢体与情愫形成极具哲学意味的对比,仿佛成为社会发展中城市的真实写照。在《预言》中,只见草丛放大的森林间,堆满了儿时的玩具,艺术家以正中唯一敷上彩色的一只史努比玩偶象征自己,暗暗许下这样的预言:努力成为艺术家。

  从《希望》开始,鲍莺的画面多了广阔的大世界,也多了对于大世界的思考。2019年的《隔》系列尤为典型。这组画聚焦一次次出发与回归途中,车窗里映出的一道道隔墙,如高速公路上的隔音板,隔开隆隆而过的城市发展与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永不拓宽马路上竹篾编制而成的篱笆墙,隔开车水马龙的道路与自成一体的庭院。画面以细腻的形式感与水墨的写意性巧妙表现出“隔”所产生的遮挡与留白,引人无限遐想,如对于隔墙之外的好奇,对于冲破隔膜的希望。

  这样的画,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来自现实生活,又好似游离于空间的碎片,让现实与梦境、回忆与幻想交织,组合出纷繁复杂的心灵况味,也多了一些隐喻的力量。鲍莺说,希望通过绘画把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东西呈现出来,去直面人性。循着一张张绘画创作,她不仅仅在一点点推动自己艺术语言的成熟与进阶,也在一点点打开自己的襟怀与视角。

  工笔写意化也好,超现实主义也罢,鲍莺说,想用绘画创作来呈现传统美学这一点从来不曾改变。“我的画不是提出矛盾,反映问题,而是反映矛盾,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人文关怀。”

  最近,鲍莺关心起数码艺术。摄影,其实是她不为人知的“隐藏技能”,早在进入画院的很长一段时间,她曾经从事过摄影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对拍摄影像和制作数码艺术作品都特别感兴趣。接下来,她想尝试通过数码影像演绎花的聚集、盛放与分散。流动的画面叠加音乐的烘托,她相信这样的数码艺术将进一步拓展画面想象的空间,更加面向未来,也更具表达力。(范昕)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老枪》: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打出最好的一枪

  • 《再见爱人》:爆火背后,是去掉了爱情的“滤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