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瀛洲海客
电视剧《三国》中有一个经典名场面:刘备入蜀,军至涪城,志得意满之际,命人置酒作乐舞。军师庞统以为不妥,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不料刘备大怒,说:“我打了一辈子仗,还不能享受享受吗?”言罢,他便将庞统赶了出去,还命人“接着奏乐,接着舞”。近日,以此画面为基础的表情包“接着奏乐,接着舞”在网络上走红。相应的,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这段历史。
乐舞表演为何能让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沉醉其中?仅仅是如剧中所言,是为了“享受”吗?
东汉宴乐画像砖(拓片)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一
汉代乐舞
从娱神转向娱人
汉代乐舞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先秦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娱神的礼仪性舞蹈不同,汉代乐舞实现了由娱神到自娱、娱人的重要转变。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说:“自汉以来,乐舞寝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
汉代雅舞仍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是礼仪的一部分。与之相比,杂舞的娱乐功能却得到了空前开发。徐州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与妻子的合葬墓。据考古研究,其墓葬群中有一室,为刘注夫人的歌舞厅。无独有偶,淮安盱眙大云山汉墓——即江都王刘非墓中,也出土了不少与乐器有关的文物,其中以一组琉璃编磬最为知名。由此可见,乐舞已是汉代社会图景中的重要一角,亦是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但上层贵族有宴必舞,普通百姓亦常以歌舞自娱。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云:“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劳动人民耕作时,会根据季节时令起舞自娱。这就是“杂舞”中的即兴舞。昔日高祖刘邦击筑而歌、即兴起舞,留有《大风歌》传于后世;而李陵与苏武诀别,起舞纵歌,一曲悲音亦回荡千古。
起舞之人即兴而舞,用以自娱的同时,还能直抒内心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心理愿望。就表现形式而言,这种即兴舞与现代“蹦迪”倒有异曲同工之妙。除即兴舞外,还有一种类似于现代交谊舞的杂舞,文献曰“以舞相属”。
尽管汉代舞蹈更重视个人娱乐,但受社会风气影响,它仍需遵循一定的礼节。尤其在儒学大兴以后,礼乐文化渗透进入到舞蹈当中后,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以舞相属”。据《宋书·乐志一》记载:“前世乐饮,酒酣,必起自舞。《诗》云‘屡舞仙仙’是也。宴乐必舞,但不宜屡尔。讥在屡舞,不讥舞也。汉武帝乐饮,长沙定王舞又是也。魏、晋以来,尤重以舞相属。所属者代起舞,犹若饮酒以杯相属也。谢安舞以属桓嗣是也。近世以来,此风绝矣。”
那么,“以舞相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二
以舞相属
兼具娱乐与社交
东汉盘舞杂技画像砖(拓片)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通俗来说“以舞相属”,可以把它类比为人们熟悉的“敬酒”。“敬酒”在古籍中又作“举酒属客”,“属”音同“嘱”,有邀请、托付之意。因此,“以舞相属”相当于一种“敬舞”。
汉魏六朝之际,“以舞相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贵族士大夫阶层的交谊舞,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当宴会进行到某个阶段后,主人率先起舞,然后以舞相属于某个客人,这一动作包含了敬酒并邀请客人与之共舞两层含义。客人受到邀请,往往要跟着起舞,以作酬答。待主人退出舞蹈后,客人可再属舞于另一人,如此循环往复,就能将宴会氛围推向至高潮。
因为“以舞相属”背后带有主人的某种意图,所以这种形式的舞蹈,难免有许多讲究。宴会进行时,主人可能“一属多”,也可能会“一属一”。若客人面对主人一对一的邀请,还是不属舞,那就是有失礼仪,不给主人面子。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的西汉名将灌夫,就遇到过这种事。他曾“起舞属丞相(田蚡)”,不料“丞相不起”,本就对田蚡心怀不满的灌夫顿时大怒,他原本还打算以这种方式与田蚡缓和关系,结果却遭到后者如此羞辱,气得他当时就把田蚡臭骂一顿。灌、田二人的矛盾就此升级,而这次失败的“以舞相属”,也为灌夫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逮至东汉末年,人心思变,但“以舞相属”的传统仍未远去。汉末名士蔡邕,就曾因拒绝以舞相属而遭到报复。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先前遭人诬告,被流放到五原郡。遇特赦后,五原太守王智设宴为其饯行,“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王智是中常侍王甫之弟,“素贵骄”,他没想到蔡邕这么不给面子,大怒曰:“徒敢轻我!”怀恨在心的王智随后向朝廷密告,称蔡邕“谤讪朝廷”,以致“内宠恶之”。蔡邕走投无路,只好“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后在吴地流亡长达十二年之久。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如汉末九真太守儋萌,他的岳父周京就曾被豪强番歆强迫起舞。儋萌为保护老泰山,强行出面干预,将番歆杖杀,却惹来杀身之祸。番歆之弟番苗为兄报仇,竟带人强攻府衙,将儋萌重创至死。
有些时候,客人不仅需要属舞,还要按照一定节拍与主人应和,否则也会被视为无礼。据《三国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记载,陶谦年轻时,“性刚直”,太守张磐邀他共舞,“谦不为起,固强之;及舞,又不转”。太守很生气,就问陶谦:“不当转邪?”而陶谦的回答却相当直白:“不可转,转则胜人。”当时,“转”还有一层“升迁”的意思,可见陶谦的言外之意是:我若一“转”,就会把你超过。太守听了这话,更加生气,时常给陶谦“穿小鞋”,最终迫使他不得不辞官离去。
蔡邕、陶谦等人未能属舞,因而付出了惨重代价。那么对善舞之人而言,这又是不是一个机会呢?如果这样想,那就太简单了。再看另一个反面案例。据《三国志·顾雍传》注引《江表传》记载:“权嫁从女,女顾氏甥,故请雍父子及孙谭,谭时为选曹尚书,见任贵重。是日,权极欢。谭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内怒之。”顾谭屡舞不止,他的祖父顾雍见状十分生气,可见起舞之人不能有“舞霸”行为,等差不多时候了,就要属舞给其他人,否则就会使舞蹈失去“交谊”功能,屡舞之人也会被视为失礼,引发众怒。正如上文所引:“宴乐必舞,但不宜屡尔。讥在屡舞,不讥舞也。”
三
涪城联谊
刘备的真实意图
在对“以舞相属”有初步了解后,有关“接着奏乐,接着舞”的历史场景,也得到最直观的还原。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为何会在这个紧要关头开一场联谊会?又为何对庞统的劝谏大发雷霆?绝不仅仅为了“享受享受”。
众所周知,刘备白手起家,在“争盟淮隅”失败被赶出徐州后,就一直寄人篱下,辗转于各地,“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即便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略定江南四郡,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仍受到孙权监视,“进退狼跋”。直到入蜀之后,刘备才“翻然翱翔”,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而关乎刘备命运转折的这场入蜀之战,也并不轻松,容不得刘备有半分马虎。在进入涪城前,刘备做了一手保险——命人扣押了诸将士的妻子为人质。这样一来,就算刘备遇挫,军中发生哗变的概率也会小很多。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三国志·黄忠传》亦云:“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就连黄忠、卓膺这样的肱股之臣,都交出了家属,可见刘备的认真态度。
然而,一味地压制也并不可取。刘备在进入涪城后,开了一场联欢会,犒劳三军。这场联谊会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励手段。若说“扣押人质”是“大棒”,那么它就是“萝卜”。为了驱使士兵为其战斗,刘备还许诺:“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这才有了后来的“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对刘备来说,以乐舞相娱,是缓解紧张氛围、激励三军将士的绝佳方式。而“以舞相属”虽有诸多要求,但只要成功进行下去,就能以一种十分轻松的方式将宴会氛围推至高潮。这般看来,庞统的劝谏便多少有些突兀。出身大族的他,并非不知礼仪;但作为幕僚,他必须尽到自己的职责,所以他要告诉刘备:“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句话,即暗指刘备此举有违其往日“仁义”人设。刘备深知庞统之意,所以在将他赶出去后,也主动向其道歉。
不论如何,刘备此举难免会招致非议。因此,不妨将“以舞相属”嵌入到“接着奏乐,接着舞”前,对这个故事进行一些改编。如上所述,“以舞相属”是带有敬酒性质的舞蹈,那么就可以安排刘备“以舞相属”庞统,庞统虽举杯饮酒,却因劝谏刘备而未能及时属舞。刘备为了让宴会顺利进行下去,才以庞统失礼为由,将其赶出。这样安排,既合理解释了刘备与庞统的“冲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刘备“得意忘形”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