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现实题材影片何以大放异彩
——2023电影暑期档面面观之二
尽管9月入秋微凉,中国电影市场依然热火朝天。在题材多样、佳作纷呈的激烈角逐中,现实题材影片燃爆暑期档,成为绝对的主力军。这些影片不同于历史题材深厚的时空建构,亦区别于未来题材宏伟的科幻奇观,而是立足于真实可感的现实人生。创作者善于从火热的社会话题中汲取创作养料,促使此类佳作爆发出一往无前的市场声量与社会共鸣。其之所以能在暑期档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巨大声浪,离不开题材自身的强叙事、强话题,更离不开背后的强宣发、强共鸣。
多元类型群雄逐鹿,现实题材大放异彩
2023年的暑期档不是单一品类的自我狂欢,而是多家类型的琴瑟和鸣,透露出国产电影市场持续复苏的向好态势。其中,现实题材作品以贴近生活的表现手法和耐人深思的价值观见长。谈及今年电影暑期档的这一特色,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秘书长戴清总结道:“首先,今年暑期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在相对小众或边缘的题材内容中,兼具点燃大众情绪的内蕴和魅力。比如《热烈》表现街舞,体现当代年轻人的奋发图强、守护初心;《我爱你!》展现老年人婚恋,聚焦孝亲观念与爱的能量;《八角笼中》表现格斗,突出底层的命斗与逆袭等。其次,暑期档电影注重以真实事件、案件为基础,借助悬疑化、惊险化、奇观化手法来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既增强了作品的切近感与可信度,更能够直接触发观众的敏感神经。”截至8月31日,《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以暑期档票房榜单冠亚军,刷新了暑期档票房纪录。谈及电影类型化发展趋势,戴清预测,“如今电影类型化创作日渐成熟,市场定位更清晰,创作方对电影多样化、差异化的追求更加自觉,未来电影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电影的平均水准水涨船高,艺术品质会有整体性的提升。”
紧扣社会热点,碎片化传播更添巧劲
从讨论两性关系的《消失的她》到宣传反诈的《孤注一掷》;从反映教育焦虑的《学爸》再到反对家暴的《我经过风暴》……这些作品把握了人们真实的现实之困、现实之问、现实之思,集中反映社会痛点、聚焦社会集体情绪,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相较于年度神话史诗巨制和“漂洋过海”的好莱坞大片,现实题材影片取材生活,自带天然优势,更有利于和中国观众建立情感链接。与此同时,再辅以社会热点和市场宣发的加持,更易在一众影片中泛起涟漪。
创作者敏锐捕捉当下受众的心理,引发观众广泛地自发酵,这无形中给电影票房带来增量之效。如何让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尽可能大的关联性,这就倒逼作品在宣发传播机制上进行不断创新。戴清直言:“暑期档电影宣推力度很大,可以说全覆盖、更专业、方法多样、直击人心,引发观众好奇,口碑传播效果正向,如此不断带动后续观众走入影院。但前提一定是电影整体品质较好、演员阵容强大。当然这些电影也有各自程度不一的问题,并非十全十美。”代替蛮力营销,网络热梗、精品片段的碎片化传播似乎更添巧劲,全媒体平台的宣发矩阵,让影片与大众情绪真正形成合力。
保热的同时,还要保鲜
暑期档现实题材一骑绝尘,热度不减反增,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一方面,力透现实的中国故事,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热切回应大众所需,才是打开观众心门的钥匙。另一方面,在“好内容才是硬道理”的时代,只有深入社会肌力、尊重生活逻辑的诚意之作,才能点燃观众的观影热情。好的片子,观众自会买账,悬浮于生活之上的现实题材再难打动人心。对此戴清表示,“暑期档具有多元化、差异化、纪实化、精品化的追求,这是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味追求经济热度和票房号召力的现实题材,最终会沦为被遗忘了的爆米花产品。只有用百花齐放的作品解决众口难调的难题,中国电影才能展现出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须知,经得起票房考验仅仅是第一步,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才是衡量作品的“验金石”。现实题材自带本土优势,更应努力成为一道记忆里的“妈妈菜”,“保热”的同时,更要“保鲜”,努力烹制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隽永味道,才能持续推动国产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光明网记者刘冰雅、实习记者王亚霏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