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峻冰
毛泽东同志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具有奠基意义的纲领性文献,阐明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鲜明地提出文艺工作必须坚守人民立场。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阐述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亦指明中国文艺的人民性方向。综合看来,两代领导人虽基于不同时代语境,但都指出人民性乃文艺创作的灵魂:文艺来自人民,文艺表现人民,文艺为了人民。
诚然,文艺创作既非生活原态的照搬,亦非无本之源的空穴来风,更不能胡编乱造、流于低俗,而要切实深入群众,体验生活,深挖题材背后的微言大义,或家国情怀,或情感关怀,或童真情趣,或生存哲学……提炼出彰显关爱、礼赞英雄、高扬真善美等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意旨,并于此基础上,分析、把握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将独特的生命内涵和人生体验贯穿于叙事链条,进而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过程的理性与感性之碰撞、交融,形成合情合理的有效表达。
显然,在持守人民性文艺立场的同时,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则应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精益求精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此,包括成都文艺创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务必放开眼界,创新思维,不拘泥于一人、一地、一事,脱离“杯水风波” ,立足本地,又放眼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锐意开掘题材的深广度,在结构故事、展开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过程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古今融汇,中西互鉴,抒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不媚俗、不唯利,精心创意,矢志创新。
文艺创作是否成功,必须能经得起人民的评价、实践的检验。鉴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下的大众文化心态有别于另一个时代、另一社会形态下的大众文化心态而具有自己的文化品位、欣赏旨趣和心理旨归,对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生活、情感有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成都乃至四川省、全国的文艺创作者应切实关注大众的思想脉搏、文化修养、审美趣味和心理指向,确知大众文化心态的当下性、独特性并确立与之契合且能对受众予以正能量引导的创作思维、题旨和形式,将个人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与现时代的大众文化心态相融合,内容与形式要趋近大众心理需求,表达其愉悦、烦恼或梦想,进而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更广泛地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精品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创意,精耕细作,创制出一大批题旨深刻、视角新颖、形式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以影视剧为例,电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流浪地球》 《悬崖之上》《你好,李焕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乔家的儿女》《人世间》等优质作品的问世,使主流价值观更加直观有效地抵达大众心田,对社会文化进行价值引领的时代命题作出了有益尝试,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毋庸置疑,精品创作的关键是作品要有令人振奋的主题、要有体现人道关爱意识的生存哲学、要有惊奇脱俗的富有创新性的艺术手法,要能够达至更广泛的文化审美和娱乐欣赏。鉴此,成都乃至四川省、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关注现实,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遗余力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方针,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努力实现文学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在持续推动本地文艺创作发展进步的同时,高扬文化传承与民族文艺精魂之旗,勠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