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 轩
3月3日、4日,歌剧《红船》在保利剧院上演,再现了百年前激情燃烧的澎湃岁月,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创者的群像。
这是一段伟大的故事,也是一段观众都了解的故事,更是一段不少舞台作品都表现过的故事。《红船》的故事从上海石库门中共一大召开讲起,如何把它呈现好,相信对主创团队来说是个考验。
随着《红船》的歌剧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段历史再一次走到眼前。坐在观众席中看这部歌剧,最明显的感觉是剧目音乐流畅、唱段清晰,可以不用看字幕,只用耳朵就能捕捉到演员们的唱词。这绝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听觉效果,不仅需要演员吐字清晰,更重要的在于作曲家所创作音乐的旋律走向,必须与歌词的汉字发音习惯十分吻合,没有“倒字”。哪怕是一些歌词密集的宣叙调,听上去也很容易辨认。在这一点上,著名作曲家孟卫东展现了他的实力。
《红船》的整体音乐风格是行进式的,气势恢宏,旋律流畅,《国际歌》开头的几个音符多次穿插在旋律之中,让人倍感振奋。此外独唱、合唱、重唱等形式交替自如,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还偶尔穿插了一些带有地域性特色的音乐元素,比如浙江当地民歌的调子,或湖南地方戏的元素,让整部歌剧的音乐十分丰富。剧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曲《我有一个梦》,“毛泽东”以男高音演唱,“李大钊”以男中音演唱,众代表也多次咏叹,表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理想,并坚信“这个梦并不遥远,这个梦必定实现”。
执导《红船》的是著名导演黄定山,近几年他执导过很多主旋律歌剧,致力于让歌剧不仅可听,也能做到“可看”,《红船》中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理念。剧中有多达50个场景变化,很多是依靠舞台隔板的运动完成,在灯光变化中呈现出蒙太奇镜头似的视觉效果,舞台的多个区域也相互呼应,总体观感比较时尚。
《红船》讲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但歌剧的呈现却很有年轻感。无论是中共一大的召开,还是向前回溯到五四运动,以及因陈独秀被捕而引发的民众请愿,乃至南陈北李分别对“一大”的支持,舞台视效没有刻意呈现宏大光辉的伟人感,而是激情澎湃地呈现他们对理想的不懈追寻和坚定信念,而这与这批革命者当时的年纪也非常符合。观众很容易被代入到当年那个开天辟地的场景中,感受到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革命者身上的奋斗精神,形成鲜活生动的观感。
歌剧《红船》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机构出品,浙江演艺集团等演出制作,这也是该剧在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后,首次来北京上演。(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