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写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重温经典 > 正文

书写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2-17 18:03

书写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重读赛珍珠《大地》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 江飞

  1931年6月19日,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在经历了数次退稿之后,终于由美国约翰一戴公司出版,随即成为全美最畅销的书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据统计,《大地》至今共印发了七十多版次,多达几百万册。盛名之下,毁誉参半,围绕《大地》和作者的非议也至今不衰,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地》不仅是美国文学经典,也是中国文学瑰宝。9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这部经典作品,并感受其中蕴含的特殊价值。

书写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在《大地》出版的1931年,中国正面临着深重的内忧外患,“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悲壮历程,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甚嚣尘上的“黄祸”论,以强烈的政治使命和非历史主义贬低、妖魔化中国形象,其根本目的显然是为其奴役掠夺东方制造舆论。在此历史语境下,赛珍珠根据自己在中国近40年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用英语忠实表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中国的实况,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中国农民形象,展现了近代中国乡村的世风民俗与时代变迁,首次向西方世界展现了真实鲜活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当时西方对中国刻板的、负面的印象,为世界架起一座重新了解中国的桥梁,诚如林布莱德所评论的,“她给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心”。

  生命源自大地,也终将回归大地,大地是人类的庇护所,也是小说《大地》的灵魂。赛珍珠有意识地选择与中国农民紧密相连的“大地”作为内核,来书写土地与农民生死相依的生命史诗,可以说,《大地》讲的是中国的土地,但这里的“土地”不仅指向“黄土地、土壤”,更指向“宗族、中国人的根、乡土情结”等乡土中国的丰富内涵,通过描写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生死不渝的热爱,而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对土地的执着信念。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正如《大地》所描写的皖北农村,贫穷、愚昧、流离、混乱始终困扰着普通的中国农民,他们终年在大地上劳作,形成了朴素的天命观,但又始终与天灾人祸相抗争,在生命的挣扎中创造了一种稳定和谐的生存环境。在赛珍珠笔下,土地是富饶而美丽的,“湿润肥沃,稻子长在那块地上,就像野草一样,不让它长它也长”,就像中国农民一样,诚实可靠、善良可爱,给人以踏实、愉悦和满足。土地是中国农民灵与肉的栖息地,对土地的依恋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敬意,对自然的崇拜,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赛珍珠把握到了中华民族的土地膜拜和土地伦理,聆听到了土地与农民的吟唱。更重要的是,《大地》把农民看作中国社会的真正代表,并在“土地”主题上发掘出一种普遍性的土地情结、土地信念和土地生存观,由此“土地”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主题,中国农民在土地上的挣扎引起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的广泛共鸣。

  《大地》的成功,离不开赛珍珠对土地背景下的人性所展开的震撼人心的发掘以及富有艺术个性的表现。赛珍珠以多元笔触描摹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尤其擅长从女性视角来反衬、反思男人的性格,比如在《大地》中,当全家面临饥荒时,只有阿兰有勇气去宰杀公牛;当王龙叔叔趁饥荒来抢粮时,有人甚至连家具也不放过,在王龙阻拦无效后,是阿兰用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阻止了他们;在饥荒最难熬的时期,王龙叔叔又找来城里人买王龙的地,王龙拒绝卖地,阿兰支持丈夫不卖地,但是机灵地让城里人买下了家里的家具和床等物品,然后用这些钱他们才逃到南方躲避灾荒;逃往南方后,阿兰勤俭持家,让家人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延续生命。小说虽然对阿兰没有大篇幅叙述,但是通过王龙的心理活动和言语行为,一个吃苦耐劳、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充满个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便跃然纸上。阿兰的喜怒哀乐、痛苦与勇气,展现了中国女性在封建浸染下独特的抗争与生存智慧;此外,荷花、梨花、杜鹃、王龙婶婶等多个女性形象,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真实的性格面貌,相形之下,王龙、王龙叔叔等男性形象的优柔寡断和自私贪婪也表露无遗。

  众所周知,赛珍珠的《大地》在刚出版时,便遭到国内众多作家学者的激烈批评,也曾一度被列为禁书。后来更有人认为,这部描写中国社会风貌的作品,并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命运,并没有触及中国社会的实质,仅仅是杜撰了某些个别的现象而已;如此等等。无论怎样的质疑或批评,都不能遮蔽一个事实:被双重边缘化的赛珍珠是一个深入研究过中国、了解过中国的美国人,她把中文作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对中国和中国农民的情感是真挚真诚的。她出生四个月,便被父母带到中国镇江生活。后来,她嫁给美国青年农业学家约翰·布克,经常随丈夫一起在安徽、南京等地农村实地走访调查,深入到农民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40年的中国生活和农村田野调查,让她积累起大量的创作素材,中国传统文化更塑造了赛珍珠“体验人性及世界”的个人立场与方式;与此同时,基督教传教士的特殊身份,使得她能以平等、博爱、同情之心,去发现和揭示中国农民的优点与弱点,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善意与信任,对中国人民的“了解之同情”。由此,她才能能够以独特的双语背景、双焦透视,以平民主义的创作立场,写出了《大地》和其他一系列以农民为主角的农民史诗。

  作为一部跨文化的文学经典,《大地》既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望远镜,也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反观自身的显微镜。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的新时代,我们既要有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文化认同与自我期许,也应当有直面自身弱点与问题的文化自信与坦荡胸怀,惟有如此,才能在跨文化视角下向世界讲述更多更好的当代中国故事。(江飞)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