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名画“活”了 传统文化“火”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名画“活”了 传统文化“火”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2-17 09: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顾亚奇 单思梦

  行者站立桥头观景吟诗,樵夫林间打柴满载归家,渔父江上垂钓歌声相和,儒者亭内吟词怡然自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晚节目《忆江南》甫一亮相,即令无数观众为之惊叹。节目以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为蓝本,将古画、诗词、音乐、舞蹈、吟诵、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诗意化地呈现了简淡空灵的唯美意境。在数字技术赋能之下,二维、平面、静止的《富春山居图》“活”化成了三维、立体、灵动的沉浸式场景,现代人穿越到古画之中,感受独具韵味的江南风景和文化魅力,传统绘画以新的艺术形态焕发出夺目光彩。

  观众在重庆礼嘉智慧公园参观“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尚博摄(人民图片)

  观众在江苏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参观《清明上河图》数字长卷。钦嫣摄(人民图片)

  新技兴艺:创意与场景的尊古开新

  科技发展不断助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将经典名画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入现代生活空间,通过改变传统绘画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激活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绘画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效实现梦幻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深度融合。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数字技术就开始介入传统艺术,人们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和数字复原技术将珍贵的文物进行“数字典藏”,一方面将这些“无价之宝”制造出高仿真的复制品,满足爱好者的收藏需求;另一方面实现了从实体到数字的转化,让绘画的保存和传播有了更多的渠道。2003年,文物出版社启动了“抢救性国宝级书画复制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和传统复制手段,复原了近300件传统书画作品,其中包括王羲之的《游目帖》等。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使名画“复活”,还可以打造动态化的展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原作的历史语境,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欣赏场景,为观者带来跨越时空的视听体验。数字化动态版《清明上河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精彩亮相,原本凝固静止在宣纸上的人物、场景“动”了起来,让观众穿越至千百年前的汴京,“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领略北宋都城的繁华风貌和民俗风情。

  名画“活”起来的升级换代则是利用VR、AR、MR、XR等高新技术生成一个融合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逼真三维世界,打造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纯粹“沉浸式”空间。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传统绘画的真实感,在原作的基础上建构出可以“进入”的场景。较早的案例有201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VR成果展,以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为原型,将古典名画重构为虚拟的三维空间,邀请体验者走进画中,零距离观赏古木、河流与远山,体验古人遨游山水的心境。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观看绘画的位置,观者从被动的静止观看,变成了互动式的沉浸体验。数字化让传世名画走出博物馆,以崭新方式走近寻常百姓,在更广泛的传播中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新。

  破圈融合:各门艺术之间的跨界重生

  作为经典的艺术门类,绘画在历史长河中并非独立发展。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绘画则将载歌载舞的场景留存于世。不同艺术门类成熟之后各自独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相互吸收、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吸收与借鉴、配合与结合是艺术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古典名画是人类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很长一段时间是深藏在博物馆中的高雅艺术,名画想要真正“活”化,还需要借助跨界融合。

  古画与音乐、舞蹈、影视、游戏的多维结合是当前破圈“活”化的新尝试。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是“绘画+舞蹈”的典型案例,以盛唐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依托,人物仪态、服装、妆容和动作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同时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捣练图》《侍马图》《备骑出行图》《明皇幸蜀图》《树下美人图》等多幅名画。“绘画+影视”有着更为丰富的实践,传统绘画可与动画、综艺、电影等嫁接共生。自1960年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础,先后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动画电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国家宝藏》首期节目《千里江山图》,采用小剧场形式演绎古画传奇,讲述青绿色彩千年不腐的故事,带领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今生”,赋予古老厚重的文物生命气息。此外,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也曾联合敦煌研究院推出敦煌壁画主题的游戏皮肤与地图设计,并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让受众在参与修复敦煌壁画的互动游戏中,更加了解和热爱敦煌艺术。

  原本“束之高阁”的经典画作,借由日常消费的影视、综艺、动画等作品走近公众,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熟悉和喜欢,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扩散。新传播语境中,古画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以艺通心:传承与传播的文化自觉

  名画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能够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满足民众在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春晚节目《忆江南》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认可与青睐,除了新技术带来的叙事创新、各门类艺术的跨界传播之外,也应和了社会大众越发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事实上,古画“活”并“火”起来,只是大众文化自觉的一个侧面。《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登场了!洛阳》等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节目,在各个传播平台均赢得了广泛认可与好评。除主流媒体外,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的同频共振,更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思考与拥抱。曾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艺术瑰宝在当下重现光彩。它们在现代传播语境中以新形态重新登场,唤醒了大众潜在的民族文化基因,这无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双向激发。仍以节目《忆江南》为例,其创意蓝本《富春山居图》目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另一部分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忆江南》用技术手段实现了《富春山居图》的合璧,节目中选用大陆和台湾的演员,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生动诠释了“两岸文化同宗同源、本是一体”的深刻内涵。

  用数字呈现打破传播壁垒,以文艺融通释放文化活力,在文化传承中促进身份认同,古画借助科技手段与其他艺术门类联姻共生,实现了“以艺通心”、增强大众文化自信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生动诠释。

  (顾亚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单思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老枪》: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打出最好的一枪

  • 《再见爱人》:爆火背后,是去掉了爱情的“滤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