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穿越海洋文明的时光隧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穿越海洋文明的时光隧道

来源:人民日报2021-10-04 09: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 珏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宁波余姚市三七市镇,2013年在地质勘探中被发现。2021年,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井头山遗址是继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8000年前中国沿海先民的生产生活与海岸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井头山是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起源提供了宝贵材料。可以说,井头山遗址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8000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找到梦寐以求的贝丘遗址

  2013年10月18日下午,在距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不远的三七市镇井头村南侧,村民王维尧和堂哥王维新像往常一样到省道南侧一处荒草茂盛的待建厂区内放羊。闲暇间,他们注意到了往常没有看到过的一些物品——草丛里一小堆一小堆的贝壳和动物碎骨头等。他们意识到这些物品有可能是“古董”,于是立马捡了一塑料袋的物品,把它们送到了田螺山考古队住地。

  当这包东西交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手里时,孙国平形容:“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对象!”他带着人花了一个月时间找到了遗址的位置,然后做了钻探调查。当看到插入泥土7米多深的探杆尖头的凹槽里带上来的一点白色碎屑时,孙国平深信,在这个埋藏深度终于触及了特殊遗址的贝壳堆积层,也就是考古学上的“贝丘文化层”。这个发现,让在场的人们都非常兴奋和激动。

  贝丘遗址是指生活在沿海的人们,通过捕捞获取贝类食物,常年积累遗留下食用过的鱼骨、贝壳等遗物,从而形成包含大量人工丢弃贝壳的地层堆积的遗址。

  然而,井头山遗址文化层位于地下近10米,地下水位高,这些给考古发掘带来非常高的难度。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水城说,这需要发掘者辛苦细致的操作。

  在遗址发掘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鉴了日本发掘贝丘遗址用槽钢围护发掘区的方法,决定预建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建设基坑花费巨大、困难不断。因为钢板插入引孔方法的变更、土体挤压导致下插钢板内倾等难题,施工时间比预计的要延后近1年。然而,考古队员们迎难而上,展开了近1年的考古发掘。

  目前,井头山遗址一期发掘告一段落。遗址总面积2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生活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生产生活用的器物。

  揭开8000年前的海洋生活

  遗址出土陶片数万片,初步整理后已修复成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盘、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脚、陶拍等。石器有斧、锛、锤、凿、镞、砺石、磨盘、圆盘状垫饼(砧)等30多件。遗址还出土木器100多件,器形有桨、器柄、带销钉木器、矛形器、点种棒、双尖头木棍、单尖头木棍、杵、碗、扁担形木器等,其中数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凿有规整椭圆形卯孔的“刀”形器柄。

  井头山遗址发掘出土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镞、鹿角锥、镖、凿、针、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蛎壳加工磨制的贝器(耜、铲、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是首次出土。

  遗址发现的自然遗存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大量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种类有泥蚶、海螺、牡蛎、缢蛏、文蛤5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以鹿科动物骨头为主,也有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的骨头,以及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等。有人戏称,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开始享用“海鲜大餐”了。

  此外,大量编织物也为复原先民生活提供了难得一见的依据,这些遗存包括用芦苇、竹子等制作的编织物,器形有席子、篮子、筐子、背篓、鱼罩、扇子等,还有一团似渔网残块。李水城说,这是以前很少见到的,是很难得的重要发现。

  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木棍、木条等,以及储藏坑中的橡子、麻栎果、桃核、果壳、松果、灵芝块、少量炭化米粒、水稻小穗轴等,还有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等植物的种子;另有一些用于制作编织物、绳子的原料,如芦苇秆、麻类纤维等植物遗存,在陶釜支脚的胎土里还可分辨较多的稻谷壳碎片印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原主任郑云飞在遗址进行植物遗存调查,定量采集地层和遗迹土样,在小水桶中用水多次浮取土壤植物遗存,在显微镜下分拣出植物种子,并进行种属鉴定和数量统计。“从植物遗存调查结果看,先民不仅捕捞采食海产品,也种植水稻,食用橡子、桃、猕猴桃等植物果实。在煮食海产时,可能还加入花椒等调味料,以去除腥膻。在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含油率很高的黄连木种子,可以榨制食用油,但目前没有直接食用证据。”郑云飞介绍。

  指明探索沿海遗址的方向

  井头山遗址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这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从遗址所处环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是余姚和宁波的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宁波市政协委员朱月芬说,在宁波诸多历史文化遗产中,河姆渡文化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拥有灿烂的新石器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别是近期发现并发掘的井头山遗址为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井头山遗址是目前沿海地区发现埋藏最深的遗址,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堆积,其中发现大量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遗存,显示当时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方式带有浓郁海洋文化特征。”李水城说,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起源从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又向前延伸了1000多年,而且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河姆渡文化的源头就是井头山所代表的遗存。此外,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对8000年前江浙沿海地区的地貌环境和海岸线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下一步,朱月芬建议,优化完善相应规划,对河姆渡、田螺山、鲻山、井头山等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优化整合保护利用,在余姚和整个宁波地区努力打造以河姆渡遗址为核心的遗产分布空间和连续传承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王 珏)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打破常规套路 增强现实质感 共赴捉妖之旅

  • 《浴火之路》:打拐议题的奇观化表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