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范 昕
正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以新闻深度调查展开策展的这个展览,占据整整四个展厅,从文献研究到筹集展品再到整馆呈现,历经两年磨砺,也因而颇具“可阅读性”。展览最终呈现出的饱满信息,早已超越单一的艺术家本身,更有海派油画以及油画民族化百年来的不懈探索,关乎城市的文脉,也关乎油画的发展。
陈钧德布面油画《梦中的诗》。
同时展出的刘海粟《复兴公园》(左)与陈钧德《复兴公园雪霁》(右),均创作于1977年。
陈钧德布面油画《山林云水图系列—夏梦清晓图》。
现身此次展览的风景油画《大海、天空和沙滩》和《灵隐冷泉寺》,即牵出理解陈钧德艺术的重要线索。41年前,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之时,陈钧德的这两幅作品曾出现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刘海粟、颜文樑、关良、陈钧德四人展,给时人留下深刻印象。彼时的陈钧德还是40余岁的“小陈”,为何会与比自己年长三四十岁、早已德高望重的刘海粟、颜文樑、关良同台办展?这得说到陈钧德与多位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们深厚的忘年交情,受到他们的亲授和言教,其间也正藏着海派艺术的传承密码。
颜文樑是陈钧德的老师。1956年,凭借对绘画的兴趣和钻研自学,陈钧德同时考上三所大学,最终他选择了离家近的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这所大学,他遇到创办江南三大美专之一苏州美专的颜文樑。求学期间,陈钧德最喜欢听的就是颜文樑的课,曾回忆道“颜先生讲课像聊天,聊着聊着,便将光影技法等知识说透了”。听得不过瘾,陈钧德还常常跑去颜文樑家听“故事”,有时也只是聊聊天,或者与先生一起外出写生,替先生跑腿买买画具。此次展出的颜文樑赠予陈钧德的油画《九龙壁》,印证了这段师生情谊。
陈钧德与刘海粟的缘分则更为传奇。陈钧德当年是通过小妹的画友罗兆莲认识刘海粟的,罗兆莲是刘海粟太太夏伊乔的弟子,日后又与陈钧德结为夫妻。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陈钧德与刘海粟两家的私交尤为密切,时常相约外出写生,也时常探讨绘画的方方面面。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的一幅刘海粟无标题、无落款日期的油画作品,在此次展览中被陈钧德家属提供的一幅历史合照“考证”出:这是1977年刘海粟与陈钧德同时、同地、同题创作的复兴公园作品。此次展览中述说这段友情佳话的,不仅有陈钧德与刘海粟首次“同台展出”的复兴公园作品,还有他们曾于上海大厦同一角度所作的油画。1978年的一天,刘海粟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完成油画《苏州河之晨》《上海外滩》的房间刚刚腾出,陈钧德便至此进行写生创作,其代表作《上海早晨》《苏州河》正诞生于此。
若论给予陈钧德艺术最多启发的前辈大师,不得不提林风眠与关良。陈钧德通过一位同学结识了隐居于南昌路上一幢老宅里的林风眠,常常带着自己的习作登门请教。林风眠的审美追求可以说影响了陈钧德的一生。一次,他在讲评作品的过程中,不惜打碎一只石膏像提醒道:“艺术要给人想象力!”由此,陈钧德感悟到艺术必须“灵动、透气”。从此次展出的陈钧德创作于1980年代的《家乡的河》中,不难窥见林风眠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陈钧德与关良的结识,是通过刘海粟。日后他们私交甚笃,一起谈论印象派、野兽派便思绪飞扬、手舞足蹈。在长期的交往中,关良也向陈钧德传授了不少画画的“秘密”。这令陈钧德一直感叹,与关良无拘无束的言谈,常常使他明白艺术创作中“何为想象、何为自由”。关良书写的一幅“大胆创新”书法即出现在此次展览,那正是他给陈钧德画集的寄语。
油画是西方舶来品,如何实现民族化,令几代艺术家苦苦求索。与颜文樑、刘海粟、林风眠、关良等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相遇同行的经历,让陈钧德在苏俄写实主义之外找到海派油画突围的新路,这是探索东西方融合的现代主义绘画道路,既带有西方表现主义特征,又凸显中国传统写意的趣味。
1980年举办的陈钧德与刘海粟、颜文樑、关良共同举办的“四人展”,可被视为前辈名家对于陈钧德的支持与提携,也同样意味着海派油画响亮的集体发声:让艺术回归自身面目,呈现纯粹的审美和情趣,这是真正的中国现代派艺术。彼时那次展览被誉为“融冰之展”,吸引中外观众如潮水般涌来。
日后,陈钧德正是在接过第一代油画大师接力棒的基础上,以不懈的创新攀登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共同开创中国油画的又一个黄金年代,同时教学相长,将艺术的火种进一步传扬、燎原,其弟子辈中涌现出陈箴、俞晓夫、周长江、张健君、黄阿忠等一批名家。(范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