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硬核”文物保护,让你大开眼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硬核”文物保护,让你大开眼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5-25 09: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邹雅婷

  你见过近万年前的稻米吗?你知道彩绘兵马俑如何保持原来的颜色吗?你想试试修复残损的唐代壁画吗?

  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最新成果和考古文保“黑科技”。

  秦始皇帝陵出土绿面跪射俑  杜建坡摄

  唐李倕墓出土复原冠饰  杜建坡摄

  工作人员在复原的汉代提花机上演示织锦。  杜建坡摄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重要环节,“万年永宝”展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展览汇集10个省区市、23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和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

  有温度的文物研究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是西周伯椃虘簋,屏幕上播放的视频介绍了这件珍贵青铜器的前世今生。1978年12月,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通县物资回收公司征集到一件残铜簋,残缺约1/5。后来几经搜罗,找到了这件铜簋的残片,将它修复后入藏首都博物馆。眼前这件有着兽首形双耳和生动纹饰的铜器,与老照片中缺耳、残损的模样相对照,让人不禁感叹文物工作者的匠心巧手。铜簋腹内铸铭文5行,其中有“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字样,此次展览的名字“万年永宝”正是出自这件文物。

  “展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让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样活起来的。”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周旸说,“文物出土时大多是‘尘满面,鬓如霜’,文保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让文物以体面的姿态呈现在展柜里,让观众透过岁月感到文物的美。”

  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万年”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慧眼”介绍了考古文保工作中的科技手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发现。“巧手”通过一组组精美文物,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现代文保专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芳华”意为通过形神兼备的工艺复原,让文物再获新生、重现芳华。“永宝”展示了基于预防性保护的文物风险管理系统,从大环境、小环境、微环境多个层面管控风险。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它不会开口说话。从科学认知到人文解读再到传承弘扬,构成了考古文保工作的完整链条。我们的研究不是冷冰冰的,要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重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向公众讲述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周旸告诉记者,策展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和代表性展品,突出展现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展览中可以看到距今约1万年的碳化稻米、8000年前的海贝、战国时期的大型漆床,一些重点文物为首次展出,如郑州汪沟遗址出土碳化丝织物、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紫衣御手俑、唐代韩休墓《玄武图》壁画等。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展厅里设置了大量多媒体和互动设备,并引入增强现实(AR)技术,在几个体验点,可以用智能手机、AR眼镜体验虚拟与现实的交互。

  了不起的文保科技

  上百种矿石和染料标本、圆明园红铜马首X光片、检测丝蛋白残留物的试纸……置身于展览现场,仿佛走进了文保科学实验室,让人大开眼界。

  一个小小的玻璃盒里,放着一团碳化发黑的丝织物。别看它不起眼,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目前肉眼可见年代最早的丝织物遗存。考古队员在河南郑州汪沟遗址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经微痕检测技术分析,确认其为丝织品。这一发现与其他考古研究相结合,可以证明在 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已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展厅里,来自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两尊兵马俑格外引人注目。绿面跪射俑单膝跪地,面容刚毅,栩栩如生。它是秦陵兵马俑中唯一发现的绿面俑,极少出馆展览。另一尊紫衣御手俑头部缺失,双手前伸,似在持缰御马。俑身所绘紫衣的颜色,来自一种人工合成的颜料,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汉紫”,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

  根据展板和视频介绍,秦陵兵马俑表面原本施有明艳的彩绘,由于制作工艺的特殊和对环境变化的剧烈反应,出土时彩绘层迅速卷曲起翘脱落,极难保存。得益于专家研发出的新材料和特定的加固技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2200多年前彩绘兵马俑的本色。

  离兵马俑不远处,墙上展示着一幅色彩鲜艳的壁画,它是唐代韩休墓出土的《玄武图》。韩休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以直言敢谏留名史册。他的儿子韩滉也曾任宰相,所绘《五牛图》为传世名画。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墓中发现了历经千年未褪色的精美壁画。《玄武图》绘于墓室北壁,发现时已被严重盗扰,百余块壁画残块散落在地。文保工作者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新型纳米材料,完成了壁画的修复。

  壁画原件旁有一个沉浸式展示空间,让人身临其境地欣赏壁画。在触屏互动设备上,记者体验了考古发掘和壁画修复的过程:穿过墓道,进入墓室,将墙上的壁画和散落的残块整体提取带回实验室,经过表面清理、拼接残块、绘制线图、补色全色等多项细致的工序,壁画终于修复完整。

  有灵魂的工艺复原

  扶着两侧把手,用力踩下踏板,用梭子将纬线穿入经线……展厅中,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一台复原的汉代提花机上演示织锦。这台提花机是根据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及相关资料,以1∶6的比例复原而成,用它可以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1995年,新疆尼雅墓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它是迄今所见经线密度最大、织造难度最高的汉锦,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复原了西汉时期的多综提花织造技术,成功实现了“汉机织汉锦”。

  “唐代贵妇的头饰也太美了!”在西安李倕墓出土冠饰前,不少观众驻足欣赏。冠饰的主体材料为黄金,上面装饰着珍珠、绿松石、琥珀、蓝宝石、紫晶、象牙等各色珍宝,精美绝伦。据介绍,整个冠饰包含零散构件500余件,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专业人员采取打石膏包的方法将其整体带回实验室,经过长时间的仔细清理、逐层提取,终于复原了这件令人惊艳的冠饰。它不仅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巧工艺,也见证了当代文保工作者的执着努力。

  古代的豪车长什么样?一辆战国时期马车复原件解答了人们的好奇。《周礼·考工记》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舆是古代机械制造最高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2006年以来,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了大量车舆,为研究中国古代车辆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辆马车根据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复原而成,高大的车轮、红色的车身、繁复艳丽的纹饰,尽显西戎贵族车乘的华美气派。

  新型植物源消毒剂、智能碳纤维囊匣、无需外接电源的调湿储藏柜……展览最后一个单元展示了先进的馆藏文物保护装备和风险监控系统,部分设备还可以上手体验。目前,中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稳定洁净”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提炼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为文物“万年永宝”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次展览展期为3个月。在展览期间,知名文物保护专家还将为公众带来11场专题讲座,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成果。(邹雅婷)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老枪》: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打出最好的一枪

  • 《再见爱人》:爆火背后,是去掉了爱情的“滤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