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根据紫金陈小说《长夜难明》改编的网络剧《沉默的真相》播出后,豆瓣评分9.1分。作为一部悬疑剧,《沉默的真相》不再是荧屏外洞若观火的猜谜游戏,而是从犯罪现场的迷局,扩大到现实问题的中心,带着观众一起感受信念的力量。
真凶呼之欲出,将其绳之以法似乎指日可待。但事实上,在《沉默的真相》中,通往谜底的咫尺之路异常坎坷。看不见的路障,让试图接近真相的人寸步难行,个个身心憔悴、形容枯槁。江阳、朱伟生活情形的前后对比,让人不禁怀疑真相是否存在,到底离真相有多远?真相不仅是事实,还是正义的隐喻。揭示真相,需要过人的胆气、纯粹的内心;揭示真相,是为了维护社会的良善。
对悬疑剧创作目标的重设,使《沉默的真相》不再拘泥于制造玄妙诡异的情节,不再满足于讲述谜生谜的故事。看破真相后,依旧孑然一身地冲向深渊,任凭棘刺把自己扎得鲜血淋漓。这种悲剧意识背后,是社会的正义与希望,在与假恶丑的斗争中不断生长。该剧试图借迷雾现场,来探讨现实问题。在残酷的艺术沉思中,视觉质感和脑力游戏的虚拟书写,悄然与道德人性相结合。警匪间的斗智传奇,让位于对深邃人性的摸索。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分量和痛感。
剧中,侯贵平事件发生之前,江阳与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生活的饱满与顺当,熨平了个人内在的不适。直至侯贵平的冤死,刺激了江阳疲软的精神。“沉默是罪恶的帮凶”,而愤怒不仅是种情绪,也是种行动能力,召唤着人的良知。从对同学的同情,到对恶势力的愤怒、对沉默的破冰,江阳拒绝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着追求正义的可贵信仰。英国小说家、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说,“你是否本能地需要什么东西去抗击,去征服,以便证明自己的力量?”对恶的反击,就是江阳等人需要证明的本能力量。
当江阳、朱伟、陈明章等人被迫脱去制服,观众领会到的是弱者在追求正义道路上的身心凄苦。他们受穷困折磨,被恶势力打压,不得不伪造死亡现场,来唤醒沉默的真相。他们怀揣正义的信念,在黑暗中披荆斩棘。“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是《沉默的真相》留下的最痛心的一幕。那种感受,正如原著小说《长夜难明》中所写,“每接近真相一步,他却更接近绝望”。撬开沉默者的缝隙,跨进去依旧是深渊。
集体的沉默,源于社会良知的钝化。正义,逐渐变得稀有。但这点稀有,常常能让弱者感到安全和温暖。因此,弥足珍贵。正义的高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它需要纯粹的精神。剧中,“地铁抛尸案”专案组副组长严良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是孤守正义的沉寂,所以严良敢接手十余年前的案件。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再造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传奇,只是因为被正义的光芒吸引着。
从缜密的思维推理到充满毛刺的疑惑,从疑窦丛生到看破真相后的孤独奋战,从血脉偾张转向理性沉思,我们看到,《沉默的真相》在主动寻求变化。“沉默会熄灭晨星的光亮”,为了打破这种沉默,该剧残酷地撕破了人的冷漠、世故,鼓励人走出舒适区,直面社会真相、真实自我,去发现真善美的意义,从而更有价值地活着。
作品结尾,是一团冷却的火焰。在胜利的光亮中,观众内心的欢喜却不断下沉。这是因为,沉默让迟到的正义伤痕累累。沉默是人身的庇护所,但不是精神的庇护所,它安置不了人们躁动的心,按压不住正义的呼唤。悬疑剧的创作理念,如何积极创新与转变?从悬浮的思维蛛丝到疑窦的落地生根,生涩与不适是难免的。《沉默的真相》虽非完美,但其探索无疑值得肯定。它告诉我们,要无惧生活的风浪,要葆有心中的温情和热情,要有社会责任感,让沉默不再盛行。(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