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探寻民族风格,磨练艺术精品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改演述评
作者:陈林 唐大林 原晋彪
民族管弦乐作品《钱塘江音画》是浙江音乐学院自成立以来所获的第一个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该作品由该院作曲与指挥系作曲专业教师团队集体创作而成,以“钱塘江”为核心题材,是一部融多形式、多视角音乐表达及现代多媒体手段为一体的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该项目先后立项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和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回顾该项目的前后历程,自2018年9月27日《钱塘江音画》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首次亮相,之后完成了全国8场巡演,各地反响非常强烈。2019年7月19日,《钱塘江音画》的“一改”修改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为《钱塘江音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后主创团队经过不断地打磨,于2019年10月12日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完成“一改”后的首演,演出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担任演奏,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担纲指挥,整场音乐会长达1小时20分钟,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分别为《钱塘江·源》《云水境》《生生不已》;下半场分别为《潮神赋》《哈头曲》《踏歌》《钱塘江·大潮》。这七首作品依次展示了钱塘江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流转,到最后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曲目的顺序反映出创作者对这部作品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也充分展示了作曲家们高超的作曲技术和精湛的创作水平。
一、组曲创作集体化
从体裁方面而言,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以组曲的形式展现,与大多数传统组曲相区别的是该组曲由多位作曲家共同创作完成,六位作曲家完成七部作品,包括四部乐队作品:郭鸣的《钱塘江·源》、李珺的《潮神赋》、朱慧的《哈头曲》、王云飞的《钱塘江·大潮》,以及三首协奏作品:王云飞的《云水境》(竹笛协奏曲)、张莹的《生生不已》(二胡协奏曲)、张泽艺的《踏歌》(琵琶协奏曲),音乐会现场气氛浓烈,观众掌声不断。
确实,以往组曲形式的民族管弦乐也有,如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以及赵季平的《乔家大院》组曲等,但它们大多出自同一作曲家之手,在创作风格和结构布局的整体性方面容易做到紧密结合与一致性,也有少数作品出自多位作曲家集体创作,如1964年由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共同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共同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1959年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后两部作品虽属多人创作,但不是以组曲的形式出现,而且《黄河》是由《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梁祝》是由两个人共同作曲,且上述集体创作完成的民族管弦乐套曲大多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样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创作的本民族的本土音乐。进入本世纪后,由多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并不多见,一方面是这种集体创作形式在创作风格融合与结构构建上具有难度,另一方面是作曲家们都已习惯于全方位地独立构思并完成作品,此次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的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的集体创作并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反映出主创团队勇于开拓、事必尽善的专业能力与精神追求。
二、题材内容统一化
从题材方面而言,该作品以钱塘江为主要创作源泉。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每年既有波涛汹涌、排山倒海的梅汛期,同时也有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枯水期。但整部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汹涌澎湃、惊涛骇浪的描绘偏多,恬静优雅的意境描写偏少,整部作品略显缺少江浙一带的细腻、婉约与柔美。
在2019年10月13日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二改’修改会”中(以下简称二改修改会),与会专家提出的较多问题也是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谈到:“七个作品从总体的风格感觉上都比较强,比较浓,而且基本上都是强结尾,所以会感到浓烈有余而淡雅不足,因为钱塘江既有汹涌澎湃的气象,又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整部作品缺少一些生活的气息,缺少江南的那种淡抹、清秀、隽美、细腻而感人的风格,如果加上这样的一些东西会更好”;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席强针对民族音乐与浙江本土文化的结合,对朱慧的《哈头曲》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把浙东地区十番锣鼓的民间吹打形式用乐队协奏的方式来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应该会更好”;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冰针对这一现象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她指出:“现在所有的创作上都有一定的这个问题(在音乐创作时喜欢用强而不用弱),从这次浙音《钱塘江音画》的创作也影射出来,中国音乐的走向到底是什么,是搞创作和表演都需要共同思考的,怎样把中国人的这种淡雅、现在生活中的人文情怀抒写出来,这次的研讨会可能是一个引入,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作曲家们共同努力,但是浙江有这样的水土,一定会养出这样的音乐”。
三、表演形式多样化
从表演形式方面看,该作品是以民族管弦乐队来呈现的大型作品,所以在内容表现方面显得非常丰富。七首作品中,四首是纯乐队作品,分别为《钱塘江·源》、《潮神赋》、《哈头曲》和《钱塘江·大潮》;三首为协奏曲,分别为笛子与乐队《云水境》、二胡与乐队《生生不已》、琵琶与乐队《踏歌》。作曲家们在协奏曲体裁的三个乐章选取了三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乐器:笛子、二胡与琵琶,在江南丝竹乐队中这三件乐器也是典型代表,而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唢呐则只在乐队中做陪衬声部,体现了作曲家们充分展示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构思。
演奏家们亦是精彩纷呈,除著名竹笛演奏家杜如松之外,数次演出总体选用年轻的新生代演奏家为主体思路,包含有竹笛演奏家丁小逵,二胡演奏家张咏音以及琵琶演奏家杨婧、汤晓风等。诸多优秀演奏家的联袂演绎将钱塘江大潮的潮起潮落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构布局一体化
整部作品结构设计巧妙。整场音乐会听下来,给笔者的感受是上半场偏重于写意,下半场偏重于写实。上半场的三首作品中,《钱塘江·源》以水的不同形态为描绘对象,将点滴汇聚、涓涓溪流、平缓的江水等画面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赋予作品以人文情怀,进而表达“饮水思源”之含义;《云水境》同样偏向写意,笛子在慢速悠扬的颤音主题上呈示,乐队对其进行模仿,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此首作品是整部作品中唯一加入人声的,选用女高音的“啊”声也是作曲家想要营造这种意境的体现;《生生不息》在全曲中充当过渡,既有二胡对意境的刻画,又有对浙江人民勇立潮头的刻画,此处运用的打击乐与下半场的欢快气氛做了无缝衔接。
在下半场的四首作品中对打击乐器的运用较多,在节奏运用方面十分灵活,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音乐形象。《潮神赋》作为下半场的第一首,放在整部作品的第四首,在音乐的情绪上也是十分吻合的,从《潮神赋》进来开始,音乐的形象逐渐发生转变,唢呐的音调体现出非常强的仪式感,不仅象征着潮神祭祀,更是一种改革开放、既往开来的精神面貌,这首曲子把整个弦乐组当作打击乐器运用,此手法在七首作品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另外,打击乐器组节奏所体现出的现代感,以及小军鼓的运用等充分体现了乐曲的独特性,象征着进入了新时代,直到最后一首《钱塘江·大潮》的打击乐器大段华彩式solo,打击乐器组乐器依次加入,最后乐队全奏,使全曲达到高潮,喻示祖国建设中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让整部作品在高潮中结束。
协奏曲与乐队作品的曲目布局也十分合理,在上半场的三首作品中有两首协奏曲,下半场的四首作品中有三首乐队作品,上、下半场协奏曲与乐队作品间隔开来,其巧妙布局各有侧重。
结语
除了作曲家的巧妙构思,演奏家们对作品的二度演绎也对作品引起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这一场修改后演出音乐会结束后,许多专家都说这是《钱塘江音画》演出以来他们听到的最好的一次,担任此次音乐会演奏的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当看到台上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在指挥时那极高的热情、夸张的动作以及乐手们随着音乐摇摆的动作和投入的神情,就足以看出他们对作品的喜爱程度,这或许是《钱塘江音画》能够立项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的原因之一,正如二改研讨会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景侠所言:“要创作当代人所接受的艺术精品,使之一听好,二听美,三听妙,四听绝!”
(作者陈林系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唐大林系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教授,原晋彪系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