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杜诗给予苦难者的慈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重温经典 > 正文

杜诗给予苦难者的慈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4-21 16: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2020年第二期《当代》的“诗来见我”专栏发表了李修文的作品《枕杜记》,编者按指出“写于疫情漩涡中心的文字,既克制又汹涌、既细腻又磅礴,平静中饱含着力量”。疫情期间,作者居家近距离端详生活,远距离品味过往,穿越古今时空隧道来对话杜甫,在杜诗中印证现实求索的精神地图,沉思羁旅人生的悲喜。

  杜诗与“我”的关系,隐喻了传统文化与现实、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早年的“我”浪迹都市、山水之间,在漂泊中搜索自己的独立性和存在感,妄图冲破文化的束缚,逃脱文化经验的追逐。或者说,是在杜诗丛林外进行精神流浪,试图塑造真实的自我。不曾想到,跌跌撞撞与现实死磕后,等来的是理想的颓壁残垣和“踟蹰流散的时光”。“我”的自欺和幻想被杜诗坚实的笔锋戳破。杜诗与现实的互证互解,构成了语言与世界的遮蔽与澄明。“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把人世的悲苦埋入理想的语言,用语言掀开困惑、犹豫、迷狂的遮蔽,指认漂泊的本色。荒芜的日子在诗歌中演绎成一道道人世的沟壑,潜藏着郁结的情感,催促杜甫向写作深处耕耘。最终,诗歌成为他反抗苦难的武器。

  杜诗展示了一个在历史泥淖中挣扎的诗人,在家国两端奔忙的传统知识分子。杜甫的生命感和热情,全部投射到了现实中。无论是望岳、别离、丧儿,还是黄鹂、落木、放歌,万千物象中是他对生活朴实的信任。朴实,意味着这份信任是有限的,是在目力所及和情之所触范围内。杜甫不会像李白那样狂热地草书生活、写意人生,而是冷静直面苦难,平实描写惊喜,在细微处洞彻众生,契合心境。杜诗在沉郁顿挫中溢出的悲凉和愁绪,浸透了命运多舛的众生:颠簸流离是生活的本相,心想事成是生活的偶然。杜诗字苦心热,流离中不放掉驻扎在生命深处的人世温柔。“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的老友相逢,“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的怜惜子女,诸如此类的日常伦理剧今天仍在重现。在熟悉的故事里,杜诗以共有的悲悯情怀,开掘出了时间带不走的道德启迪。跨越千年,互通的人情人性促成了现实与过去的链接,促成了生命植根于过去。

  杜诗是从平民生活的毛细血管中长出来的,“只因为,那一具不得安宁的肉身,从未隔岸观火,他(杜甫)是孤城荼毒后的一蓬草,也是寒夜荒村里的一碗粥,他是好不容易才得来的黄粱一梦,也是黄粱一梦里死命伸向阳间尘世的一只手”。杜甫将自己触摸到草木人间的苦难纳入诗的国度,给予打磨、命名、考量和追问。诗成了生活的容器,无一物不入诗,在诗中感受生活的味道,在语言的缝隙中品评栖居的情思。他拒绝文学过度的夸张与虚构,而是一刻不停地追踪生命的硬核,把自己描摹成漂泊的、病态的、孤独的、贫穷的“杜甫”让后世对标,在各种“杜甫”画像中寻找命运的知音,释放苦情,捕捉艺术的精神慰藉。文化的同呼吸可以体会到人的共命运,文化的同情可以深化人生的理解。回归杜诗,不是文化的保守。站在共同的文化记忆高地上,更易感受古诗悲怆的动力,洞见民族成长的价值轨迹。

  “我”对杜诗从回避、遁逃到信服、追捧,反映了人生存的现实张力,——急于突破自我的紧张、与历史关系的紧张、与生存环境关系的紧张,这一切都转化成了心理的焦虑。焦虑的核心,是人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现实的坐标。杜诗如同文化神谕,既暗示了传统价值秩序,又是通达未来的密钥,隐藏着多重寓意。因此,抗争文化的规训是荒谬的,认识过去才能消除生存的紧张,实现个人的创造力。生命的探索,不是要在文化经验之外发现生命的出口,而恰恰是在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意义价值和逻辑观念里,通过解读过去,交锋现在,获取越来越丰富的个人体悟。敬畏文化才能破除文化的沉默,坚持格物致知方可领会生活的深切,“获得了一寸一尺的实在”。

  放眼未来,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拼命的根本,更是万物显形之后的最终答案”,所以李修文在《枕杜记》中倡导反复吟诵杜诗,体会诗句诗意带来的心灵共振,铭记历史传递的沧桑,以记忆回应杜甫为家国为人生做出的永恒努力。面对芜杂的苦难,遥望杜甫,一个真实的时代影像,蘸着岁月的墨迹,记录命运的坎坷,生发出令人感动的坦诚坦荡;诵读杜诗,随诗歌音律舞动,分享文化的温暖和慈悲。(雷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