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为人民抒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15 10: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为人民抒情

——淮剧《送你过江》观后

  作者:王玉琴

  文艺作品的创作常常如电光野火,在心有灵犀的一瞬间引爆出惊人的能量。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一幅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点燃了军人出身的剧作家陈明对“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意畅想:“在渡江战役这个背景下,把一个江边女性的人生经历、命运沉浮、情感抉择,有机地植入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常人俗情事理之中。”盐城市淮剧团精心打磨的大型现代淮剧《送你过江》,以一艘船、一条江、一场战役、一个女人的情感选择和两个男人的英雄情怀,演绎了一场如泣如诉的人民英雄史诗。

  《送你过江》以大时代的战争洪流为背景,以小人物童养媳江常秀和革命军人郭逸夫的情感波折为核心,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同时,塑造出一系列有血有肉、接地气、富含人情味的人物形象。“为人民抒情”,编剧对人、对人民、对英雄的抒情,使得70年前的渡江战役更具温度与震撼。“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送你过江》演绎了渡江前后军民备战、生离死别的家国悲欢故事,让久居和平环境中的当代观众,经受了一场战争的洗礼和淮剧艺术的熏陶。演员程红、王雷、梁锦忠、王书龙、周建文等演绎的各式人物形象,融形体语言与心理语言于一体,如泣如诉,以富有个性的神韵,传递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赋予角色个性化的生命。《送你过江》开拓了淮剧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空间,融淮剧的悲情与战争的壮美于一体,以小见大地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为主旋律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送你过江》同编剧以往的戏曲作品如《十品村官》《鸡毛蒜皮》《半车老师》《遍地月光》《丹凤湖畔》相比,无论是在名称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反映出编剧陈明在戏曲题材创作方面的转型与突破。多年来,盐城市淮剧团多以“小人物”“小事件”“小制作”为特色,聚焦农村农民问题,从曲名“十品村官”“鸡毛蒜皮”这些名词性结构的词语可见一斑。而“送你过江”,这一极富动感的两个词“送你”和“过江”,蕴含着深广的意义。送你过江,是剧中女性人物形象——身为童养媳的江常秀,对她爱慕的军人郭逸夫的心声,也是以江老大为首的江边老百姓对渡江部队的心愿,这里面既凝结着一个女人的真情,也凝聚着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对新中国的向往。送,还是不送?反映的是作为女人的江常秀,愿不愿舍弃自己对郭逸夫的爱情,反映的是老百姓愿不愿舍弃赖以谋生的民船财产,甚至自己宝贵的生命,送不送,最终反映的是民心向背问题。过江,是接受划江而治,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过江,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的最终指向问题,是渡江战役是否正义,又能否得到百姓支持获得最终胜利的问题。换言之,在中国革命最后一战的关键当口,“送你过江”是江老大、江常秀、江更富的家事,更是渡江部队的大事,是事关新中国能否成立的天下事。剧作正是以一个童养媳、女村长的口,道出了一个女人的心声,也以小见大地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送你过江,如阿基米德的支点,支撑起了中国革命人民基础的根基。

  人民既是一个集体概念,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具体的形象。《送你过江》中有一个贯穿全剧的道具——《为人民服务》识字本,这个识字本是郭逸夫留给江常秀的信物,也是江常秀的教科书和行动指南,它开启了童养媳江常秀对文明世界的向往,改变了江常秀的命运和人生,使得江常秀将自己的命运和革命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剧目还通过两个辅助人物——豆花和小黄的对话,探讨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人民是谁?人民就是你和我,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为你、你也为我服务。因此为人民服务,也就具化为身边人的互相支持。送你过江,送你是为人民服务,过江也是为人民服务。识字本经过豆花、郭逸夫、江常秀、江更富之手的多次流转,不仅启迪了女主人公江常秀,也影响江常秀之养女豆花,影响了江更富,最终推动了江家所有人支持渡江大业。因此,这个识字本是巨大的粘合剂,是情之所在、义之所在,不仅使得郭逸夫、江常秀获得了志同道合的情感基础,也粘合了军民关系,使得军民同心,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剧作中《为人民服务》这个识字本的设置,对人民与“为人民服务”的阐释,辐射、影响了戏曲情节的每一步转折,使整部戏的主旨得到极大地提升,升华了《送你过江》的思想境界。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为了充分展示各种矛盾冲突,剧作家在安排人物关系、设定人物前史方面怕颇费思量。《送你过江》将常人之情与过江之义交织在一起,设置了一段渡江船娘和渡江军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设置加剧了普通伦理之情和国家之义的冲突。男与女、军与民、军纪与亲情,互相交织,交错呈现,形成了一组组不可调和的矛盾。《送你过江》紧紧抓住渡江前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展开了充分的对话,在对话的交锋中,每一个人都在“我与你”“我与家”“我与过江”中选择、转变、成长和升华。郭逸夫、江常秀之间的爱情,江常秀、江更富之间的亲情,江常秀与江老大之间的恩情,王进与郭逸夫之间的友情,以及老江家和渡江事业之间的家国情,没有一种情感不在围绕“小我之情”与“过江大义”而经受考验!每个人不同的坚守与选择,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表达了不同的心灵世界。《送你过江》对人物关系、人物前史的设置,为整部戏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恰当的心理变化的图谱。

  剧作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截然不同的过去,过去的“我”限制着现在的“我”,“我”不仅与他人存在矛盾冲突,与自己也有难以跨越的鸿沟。生在“豪门之家大上海”的郭逸夫,充满文化和革命理想,行为思想率真执着,他既想发自内心地解决“童养媳”问题,又想追求一种“合理、公平、完善,充满人性的社会制度”。这说明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郭逸夫,是尊重人、理解人,具有超前而现代的人性论思想的。他人生经历的一帆风顺,抱有的理想主义情怀,使得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盲目乐观了些,因此他对江常秀的处境、对渡江可能出现的军民矛盾,缺少足够的警觉。尤为重要的是,他低估了江老大的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的力量,以及军纪民情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军民矛盾一触即发,因此理想与现实、郭逸夫和江老大之间的矛盾冲突,既不可避免,也难以调和。军与民、新与旧、渡江与爱情,成为全戏冲突的基础,编剧对郭逸夫、江老大两个人物形象的预设和渲染,奠定了整部戏的冲突基础,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必然要以第三方的介入、或者某一方的妥协为代价。由此,郭逸夫领导即民运科科长王进的斡旋介入、江常秀的无奈妥协,使得矛盾获得了暂时的缓和。江常秀虽为支前模范和女村长,但童养媳身份如绳索一样紧紧束缚着她的自由意识,她以报恩意识弱化了反抗意识,其身上的不彻底性是自身婚姻苦酒的渊源,因此江常秀身上“新我”与“旧我”的矛盾,无法统一和调和。戏作中的江老大、江常秀、王进、小黄、豆花,都或多或少地残留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具有现代意识的革命军人郭逸夫,期望以一人之力对抗旧世界的封建残余意识,期望将人的解放和国家、民族的解放立即统一起来,无疑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这也正是这出戏中爱情悲剧的根源。而最为突出的矛盾是,郭逸夫的现代人性意识,与严明的军纪,与像江老大这样普通群众的觉悟程度发生了深刻的抵牾。大敌当前,在个人的解放与国家的解放面前,每一个人都在选择,最终,剧中人都在为更多的人谋求解放的事业面前,做出了最大的牺牲。编剧正是通过这一组组人物关系,通过对戏曲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拷问,切中肯綮地呈现了渡江前每一个人舍弃与成全之间的心路历程。

  《送你过江》的核心事件是过江,过江前后的战火硝烟,考验了民心向背和情义担当,也使得牺牲和成长成为该剧不断衍生的主题。为了渡江大业,江常秀牺牲了和郭逸夫的小我之情与江更富结婚,保证郭逸夫顺利过江,换取江老大对渡江大业的支持。而正是江常秀这一看似无奈的选择,使得偿所愿的江老大、江更富产生了奇诡的心灵波动和变化,“洞房拒婚”这一幕戏,以不同空间并置的戏曲手段,呈现了剧中五个人物的心声,其中江更富的性格变化和成长更为动人。从畏畏缩缩的弟弟,到懵懵懂懂的新郎,江更富在江常秀无奈的选择中领悟到江常秀、郭逸夫的情感付出和牺牲,获得了极大的心灵震撼和成长。在这一段动中取静的场景中,作曲设计的唱词充分吸纳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赋比兴传统,融民间语言和中国诗歌意境美于一体,充满了生命的律动,给观众荡气回肠之感。“不是楠木不做桨,不识水性难走江。泡灰勾缝不牢靠,脚面不能钉船帮。吞下丝线三千丈,日扯心肝夜牵肠。生柴引火烤竹笋,外层皮焦内心凉!”寥寥数语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处理民间的生活经验,将原本不谙世事的男孩形象江更富,演绎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痛苦、从生活中成长起来的男子汉形象,由江更富的转变和成长,带来了江老大性格的转变。渡江与爱情的考验,不仅使得渡江前沿的郭逸夫、江常秀在牺牲中成长,也使得偏于保守和自私的如江老大、江更富这样普通的民众,获得了觉悟的提高和情怀的高远。“送你过江”,从现实革命历史事件,演绎成了人的心灵史、成长史。江更富形象的革命性转变,不仅标志江更富的新生和成长,也标志着以江老大为代表的旧传统和利己主义农民思想,必将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和改造。

  《送你过江》最后一幕,军民空前团结在渡江大业中,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千帆竞发的渡江伟业,展现出军民同心的革命意志,江更富与郭逸夫先后牺牲,无数渡江军人英勇牺牲,江常秀在渡江战役中失去了亲人、爱人与同志。常秀喊江一幕场景,戏曲化地呈现了情爱悲剧与战争悲剧交织的深情、悲壮与崇高。“叫一声,江边倒下的兄弟们,大江作证人有情。南北东西百家姓,两岸处处是家人¼¼南北东西百家姓,四时八节祭英灵。”从为自己挚爱的爱人、亲人送葬,到为所有渡江而死的无名战士祭奠,江常秀的吟唱不仅喊出了个人的伤痛与心声,也喊出“南北东西百家姓”对所有渡江战士的心声,由个人而集体,由家庭而国家,军民鱼水情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和情与义的煎熬,最终在情的奉献、在生命的牺牲、在对新中国的希望中定格。观众在这样一场交织着生死情爱、充满着家国之义的演出中,获得了关于爱情、关于战争、关于英雄的反思与回想。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王玉琴)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