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陶瓷、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创作
——访青年艺术家顾童
讲述青年艺术家顾童陶瓷、印章和书法艺术创作的故事,还得从她儿时辗转的生活经历说起。
顾童祖籍浙江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父母一生痴书迷画,曾作为知青下放到金华塘雅镇教书。父亲教美术、母亲教语文,在他们的熏陶下,顾童也从小也喜欢书画。
顾童近照
知青返城时,顾童随父母到金华,与篆刻艺术家比邻而居。读中学时,顾童拜其为师,领略了篆刻技艺带来的乐趣,“从那时起,篆刻成了我不可或缺的爱好,也为我后来从事陶瓷印章创作铺垫了基础。”顾童说。
与此同时,金华的婺州窑,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顾童的艺术之路。婺州窑在产品造型、胎质、釉色、制作工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也给顾童心中埋下了一颗陶瓷艺术的种子。而2003年,顾童随先生赴景德镇投资创办《瓷都晚报》,瓷都的艺术氛围最终引燃了她内心的火种,让她彻底迷上了陶瓷艺术。
在景德镇,顾童曾去拜访陶瓷艺术家王锡良先生。王锡良先生看了她融合篆刻和陶瓷的作品后说:“在景德镇,画的、写的人很多,但是刻的好象还不多。你在陶瓷篆刻领域好好钻研下去,相信会出成果。”王锡良先生的鼓励对顾童影响深远,此后她把艺术方向定位在“陶瓷、书法、篆刻”元素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婺州窑、篆刻、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同的瓷泥、不同的釉料、不同的篆刻主题,经过手工匠造,再经过火的历炼,就变得有了灵魂。我愿意尽自己所能,让婺州窑上的中国印发扬光大。”顾童说。
顾童《婺窑瓷印——铭记一辈子》陶瓷 尺寸不等(婺州窑)2018
2017年,顾童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陶瓷雕塑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班》。研修期间,她耗时百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授业教师、30位同学各造瓷印一枚。印章施以婺州窑珠光清釉和乳浊釉,烧成后将印蜕复刻至所赠之人的杯上。这个作品取名为《婺窑印象——铭记一辈子》,景德镇陶瓷大学曹教授春生赞扬其为,“艺术地定格了研修班相融和谐、富有生机的师生情谊”。
《婺窑印象——铭记一辈子》的惊艳之处,正在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艺术可谓是‘触类旁通’,艺术融合是‘技’与‘道’的升级修炼过程。近年我在做的陶瓷印,融合了东方艺术学中至少三样以上的内涵和技艺,其中的书法、篆刻和青瓷都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正精典的东方艺术。我相信陶瓷、书道、篆刻的结合有了‘哲匠’的参与,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好的未来。”顾童说。
而顾童将多种艺术融合的道路,也得到了“西泠五老之一”林乾良先生的肯定,“近廿年盛行瓷印,一般印人多购印刻之。全国仅十来人既制瓷印兼精篆刻。自抟泥始,历制坯,雕钮、上釉、烧炼全程。其治印、刻款,自亦在其中。所作,印则五彩灿烂,钮则花样百出。尤其篆刻印章及瓷板,古韵悠长,入古出新,洵实佳作。”
“陶瓷不仅是物化的器皿,更是人类精神的产物。现当代的陶瓷艺术既要表述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要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印迹。而印章,在很多场合代表着中国元素,篆刻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我通过创作姓名印、百家姓印、肖形印,想让作品和读者找到对接点,发生关联、产生共鸣,以传播‘和合文化’,努力让传承成为潮流。”顾童说。
(光明网记者章丽鋆、李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