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与彩之间追求和平
——访青年艺术家张丽娜
以水为媒,以色为介,是水彩画作法的基本构成。颜料的透明性使水彩画产生一种明澈的表面效果,而水的流动性会生成淋漓酣畅、自然洒脱的意趣,所以在艺术表现上,水彩画有着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创作技法和外表风貌,让人在水与色的交融中充满遐想。当然在水彩画《战争过后》中,这种遐想是战争的暴力与残酷,也是红色历史的记忆与回望,更是和平年代的希求与渴盼。
水彩画《战争过后》的作者是青年艺术家张丽娜,自2007年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便潜心致力于水彩画创作。《战争过后》是她以战争为主线的作品,该作品以水彩的绘画方式表现了抗战时期城市惨遭破坏后的景象,氤氲着战争的迷雾,让人憎恨战争的同时也燃起对和平的渴望。2018年,张丽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立项资助,2019年,该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战争过后》 纸本水彩 120cm×80cm 2018
为什么想创作水彩画《战争过后》这样一幅作品?
张丽娜:《战争过后》是以战争为主线的作品,以我的另一幅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创作的《南京、南京》为母本而创作的。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无论我们通过电影还是书籍对历史进行了解,都能深深地体会到战争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还包括心理上的恐惧与对于未来的迷失,甚至会影响到几代人的发展与成长。我的创作初衷是借《战争过后》这一作品,来表达我们共同的愿望与呼声:和平发展,共建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与期望。
通过水彩画《战争过后》想表达什么?
张丽娜:立项之初,我以历史中的南京为主要创作母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南京以及周边乡村的建筑特点,通过翻阅资料了解战后街巷的景象。我一边走访,一边写生,先后完成四十余幅素描小稿。在不断地勾勒草图的过程中,我逐渐完善对整体脉络的构思及部分局部的处理。
《战争过后》以守城、攻城、激战后的胜利为主要线索进行创作。我并不想单纯描绘战争,而是想通过描绘战后满目疮痍的场景,让人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客观再现战争的场景是为了体现画面的真实感,而加入主观的艺术描述是为了表现人们顽强的斗志与战后对和平的向往,警示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认为,以抗战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是对民族气节的诠释与宣扬,具有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战争过后》以客观的态度表现历史,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现正能量,这是我的想法与用意。
在创作过程中,水彩画《战争过后》有哪些突破?
张丽娜:选用水彩作为表现媒介,是想通过材料相对透明的专属特性来再现主题的特殊性。水彩虽然表面看上去相对单薄,似乎缺乏表现力度,但恰恰利用这种材料表现战争题材,才能够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找到表现的契合点,在颜料与水的结合中展现创作的新形态。
《战争过后》以相对单一的色彩进行表现,这样做一是因为主题表现的需要,二是为了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同时,在作品中融入大量的新的媒介介质,大胆尝试不同媒介对画面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同的肌理对画面细节的表现恰到好处,充分利用水性材料特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与神秘感。
张丽娜近照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什么?
张丽娜:国家艺术基金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我深感荣幸!也是对我这么多年的艺术生涯的鼓励与肯定,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我们有更高、更广的创作视界和空间。作为青年艺术家,有优越的创作条件,理应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